原标题:我市17项国省道养护项目圆满收官 ■总里程207.67公里 ■总投资6.67亿元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杨鸣宇)11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年度德州国省道建设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2025年度国省道建设工作情况。
项目建设方面。11月15日,G105平原段、G240武城段、G340武城段等5个国省道修复养护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至此,2025年全市17项国省道养护项目圆满收官。今年,我市共实施国省道修复养护、路面改造总里程207.67公里,总投资6.67亿元,涉及11个县(市、区),是近年来维修改造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修复养护工程。项目的高效推进与圆满收官,得益于我市系统化推进机制与全链条管控举措。实施专责管理,构建高效工作机制,通过严格履约、加大资源投入等一系列组合拳,确保真正抓出成效。严格把控细节,从严从紧抓好质量、安全、环保等各个环节,突出试验结果导向,建立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筑牢质量安全生命线。
路警联动方面。建立健全“路警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国省道共建共管。将“一路一策、一段一策,少封一天是一天、少封一米是一米,快封、快干、早解”的原则贯穿于项目施工、交工全过程,沿线群众满意度从75%升至98%,过往司乘平均通行时间缩短1.5小时,运输成本降低20%,群众热线反映率同比降低30%,便利群众和沿线企业出行。
公路保护方面。牵头建立“公路吹哨、执法报到”公路保护机制,联合巡查效果、抄告事件反馈率等得到大幅提升,公路违法事件明显下降,有效护航群众出行安全。
公路资产盘活方面。统筹利用好全市公路资产,加大资产盘活利用力度,印发《德州市公路系统资产盘活指导意见》,以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为主,坚持市场化路径,深挖属地要素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房屋“一地一档”,多渠道吸引央企、国企、民企等参与,实现公路公益服务和拉动沿线经济的双赢效果。
数字公路建设方面。今年以来,我市已有3项部、省级试点高标准通过验收。目前,正在积极打造S516陵城德城段数智公路试验段,综合使用护栏防撞、雾天引导、融冰除雪系统,实现多维度、全天候、全景式的智能化管理,切实提高公路应急处置能力。
桥河共治方面。在2024年联合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全省首创“桥河共治”模式的基础上,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进一步扩大共治、共管范围,将“桥河共治”模式逐步推广至全市水利河务部门,实现桥梁、河道同频共振、共同发力,共同解决桥下空间难治理、桥河交叉区域环境差等难题,在河道与公路桥梁新改建项目管理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实现桥梁与河道的共治共管。
农村公路方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科学安排施工工序,超额完成农村公路年度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改造538公里、危旧桥梁改造36座,实施路面状况改善1450公里、村道安保工程330公里,修建错车道395个,累计投资12.9亿元。德州市“农村公路+”融合发展省级试点通过验收。统筹推进“路长制+信息化+公益岗”有机结合,路域环境、安全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国省道科技创新方面。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始终把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放在重要位置,突出科技创新攻关和应用。绿色公路机构健全、效果好。成立工匠创新、博士创新两个工作室,与长安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强强联合,加强绿色新工艺创新应用,先后获得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金奖2次,系全国唯一获奖的市级部门;加强就地冷再生、热再生工艺使用,基层和面层废旧料利用率达100%。公路科技成体系、可复制。通过系统创新,突破平交路口沥青路面车辙这一全国性难题,自主研发的路面新技术获各类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等55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字公路用得上、用得好。聚焦公路数字化、智慧养护等前沿技术,全省首创“一体化大养护巡检分析决策机制”“一体化管养五联工作机制”,国省道全路段建立视频点位200余处,轻量化巡检效率提升2至4倍,异常路况数据样本准确率达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