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污水治理模式,变环境难题为发展动能——禹城:守护城市碧水清流

徒骇河风景区
□本报记者张双双 孙芷琪 本报通讯员韩峰 司晓娟 刘雯雯
11月12日上午10点,禹城市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里游人渐多,四处欢声笑语,岸边各类鸟儿悠然栖息,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禹城市通过创新污水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水环境治理新路径。
污水变清流
在禹城市徒骇河湿地公园西岸步行道旁的芦苇荡里,“藏”着一个直径一米多的水洼,底端可见埋在地下的白色管道口,汩汩清水正流入水洼。
白色管道的另一端在禹城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当地人称之为“城西污水厂”,距湿地公园约1公里。2018年6月投产运行后,该污水处理厂成为徒骇河以西的西城区及部分城区生活污水、少量工业废水的“净化器”。
11月12日,在第三污水处理厂经理刘传军指引下,记者“逆向”追踪白色管道中清水的来源:经城市雨污分流系统,龙泽国际、彩虹城等西城区居民小区的污水进入处理厂,先进入粗细格栅渠进行水污分离,再到提升泵房后,依次经过沉砂池、生化池、二沉池等,最后流入生态池。这一方小天地同样水清鱼游,白色管道的另一端就在此池中。
而沉淀下来的污泥也并非毫无用处,在污泥脱水机房内,成吨的污泥在此“脱胎换骨”后,被运往污泥处置单位,再处理后成为燃料。“一个污水厂每天能处理1.2万吨污水,大概能产生5吨污泥,这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过程。”刘传军介绍,在供暖季,污水源热泵工程能提取尾水处理产生的余热,可为80万平方米的区域提供供热补给,持续释放经济效益。
目前,禹城共有3个高标准污水处理厂。禹城市住建局城建办主任裴长军介绍,在管网改造的同时,禹城市对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通过工艺革新与深度净化技术的应用,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实现了水质标准的重大突破。
治理成效立竿见影: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提升近50%,年COD污染物削减量增加756吨;合流管网动态清零,雨天溢流污染事件基本消除,污水净化效率与水质标准实现“双跃升”。
河岸变湿地
污水变清水,减轻环境“负担”,这只是禹城市城市污水治理的第一步。2022年8月,禹城市第三污水处理厂配套湿地项目试运营,打造“人工湿地公园”生态滤池,将污水处理厂尾水引入规划的湿地系统。
项目位于徒骇河西岸、鬲津桥北150米二滩地。“采用潜流+表面流组合工艺,对第三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尾水进一步处理,日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裴长军告诉记者,尾水经过湿地处理后排入徒骇河,能达到IV类水质标准。
不仅如此,湿地还栽种了多种水生植物,并建设木栈道、涌泉、休闲广场、观景亭等景观,为居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场所。
而在徒骇河东岸,第一污水处理厂湿地也遥相呼应,老西大桥连接起两岸湿地,形成一个整体。如今的禹城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茂、鱼鸟共生,不仅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网红打卡地”,更变身为“生态科普课堂”,实现了从“邻避效应”到“邻利价值”的转变,创造了可观的生态效益与文旅价值。
尾水治理带来的红利不止于此:周边土地因生态环境改善而大幅增值,闲置资源得到盘活,吸引了高品质住宅项目落地,激活房地产市场活力,满足群众住宅需求。
厂网成一体
雨污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禹城市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同步对源头排水户、市政道路实施管网升级。2021至2023年间,禹城市累计改造市政合流管网96.9公里,完成221个建筑小区的分流改造,实现了雨污精准分流的全域覆盖。
传统污水治理模式中,污水处理厂与管网管理往往存在“两张皮”的困境,难以形成治理合力。为破解这一难题,禹城市政府于2023年12月推出城区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并引入国企负责运营管理。
该项目的核心亮点在于构建了统一指挥调度的“智慧大脑”系统。该系统不仅打破了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实现了跨部门协同作战,更在污水治理的全流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污水源头分流精准化,清水入河补给水源有了科学调度依据;污水入网全程可查、可控,实现了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预警、精准调度的根本性转变。
通过系统优化,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综合能耗显著下降,每年可节约财政投入近1000万元,为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