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以十五分钟和五分钟生活圈双轮驱动——打造完整社区建设“德州样本”
市福利院堤岭分院的老人在活动室下棋。记者胡兵摄
孩子们在德城区寒绿园明德书屋读书
□本报记者杨德林 胡兵 本报通讯员冯雅萌
9月27日,在德城区寒绿园的休闲廊架下,几位老人悠闲地下着象棋。不远处,明德书屋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市区多个社区随处可见。
从老人餐桌到幼儿托班,从充电桩到口袋公园,我市正通过系统化的完整社区建设,让居民在步行5至15分钟范围内,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系统谋划 双轮驱动打造社区新格局
什么是完整社区?即在适宜步行范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民商业服务健全、市政配套设施完备、公共活动空间充足、物业管理全覆盖和社区管理机制健全,让居民获得感、归属感显著提升。
完整社区怎样建设?2023年7月起,住建部在全国开展106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2025年6月,住建部召开全国完整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要求建立健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健全实施路径,有力有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会议精神,全力加快完整社区建设步伐,市住建局联合10余个部门组建专业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数据分析”的三维调研法,全面摸底中心城区社区在托育、养老、健身、医疗等12类功能性设施上的短板弱项,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300余条。今年4月,我市启动完整社区试点建设工作,重点选取德城区广川街道南部社区、陵城区临齐街道西部社区、天衢新区长河街道北部社区作为“15分钟生活圈”建设试点;选取德城区运河街道石家园社区、天衢街道肖何庄社区、新华街道益德社区、新湖街道北园社区等12个社区作为“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试点,印发指导意见,系统谋划,明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社区治理四大类建设指标,创新推出“一试点一方案、一试点一特色”机制,有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致力于打造完整社区建设的“德州样本”。
“我市完整社区建设紧密围绕‘15分钟生活圈’和‘5分钟社区生活圈’展开,通过两个层级的生活圈相互衔接、协同发展,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完善服务。”市住建局局长王瑜介绍。
目前,德城区广川街道南部片区作为重点建设区域,已改造提升东地南大街、新建路等4条道路,建设寒绿园、钦天园等4处口袋公园,建成投用德州九中广川校区等学校。全民健身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便民综合体等重点民生工程正在有序实施。
创新实践 特色项目提升服务品质
“在基础设施升级方面,试点社区改造老旧管线、优化社区道路,新增休闲健身广场与口袋公园,规划充足停车泊位,同步推进新能源充电设施全覆盖,构建起便捷绿色的社区生活网络。”星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周娜娜说。
天衢新区长河街道星凯社区探索总结的“组织联建、事务联议、资源联享、服务联抓”四联共治工作法,入选全国创新社区治理十佳典型案例。该社区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居民报修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安装了智能售货机、智能充电桩、自动宠物清洗机、智能饮水机等现代化设施;配备党员活动室、星书阁、共享茶室、幸福食堂、健身室等16个功能室,开设编织、缝纫等公益课程。
十二里庄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阎攀攀说:“在完善服务功能上,增设社区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托育服务点,打造养老、托育、医疗、文体闭环服务体系,利用便民超市、家政服务点等资源布局15分钟便民圈。”
在十二里庄社区,嘉护颐养中心设置养老床位45张,为高龄、空巢、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机构长期照护服务。社区还计划建立幸福食堂,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免费配餐服务。袁桥社区与周边幼儿园合作,增设0至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项目,有效解决居民育儿和工作之间的平衡难题。
在特色模式培育上,北园社区推动“早市+夜市+文旅”业态融合,拓展社区服务边界,创新“超市+志愿配送”助老机制,增强社区自我造血能力,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升物业服务效率。
新湖街道北园社区联合商储超市推出“爱心卡+志愿者代购”模式,对困难群体实行商品打折出售,由志愿者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免费配送服务。肖何庄社区开展青年夜校、志愿服务、书法课堂等活动,培育了“幸福肖何五彩家园”志愿服务项目。
成效明显 从“试点盆景”到“全域风景”
前期,德城区以社区为单元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等六大目标,制定了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20项“标配”,围绕生活环境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关爱“一老一小”等基层治理重点领域打造N个特色服务项目,推动完整社区建设有力有序开展。
15分钟生活圈保障“一老一小”深度需求,补充医疗卫生、便民综合体、工疗康体、健身中心、口袋公园、托育中心、老年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5分钟社区生活圈聚焦日常急需,补齐便利店、快递站、充电桩、健身器材等小微设施。
今年,德城区结合社区生活圈试点建设工作,谋划了1个15分钟生活圈和5个5分钟社区生活圈。各生活圈已经成型,口袋公园、大型停车场等大型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慈善超市、助老食堂、托幼服务场所等小微设施投入使用,全民健身中心、邻里中心、广川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正在有序建设。
目前,中心城区15个试点社区建设初见成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社区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居民满意度稳步提高。
“我们将继续锚定居民需求,参照社区生活圈的要素分类指标,补齐片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真正让社区生活圈试点从‘试点盆景’变为‘全域风景’。”市住建局城建科副科长李文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