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人大常委会——以人大监督护粮安促振兴

原标题:从“吨半粮”到“食品名市”,德州市人大常委会——以人大监督护粮安促振兴

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粮食丰收(资料图)

左恩喜(左)优化产品工艺

□本报记者王露 本报通讯员苗胜勇 时波

近日,全市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推进会议召开,对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推动党建联建、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等工作进行部署。

近年来,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以促进农业发展品牌创建为抓手,聚焦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培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和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

法治护航“吨半粮”创建

“自从有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规程的指导,地怎么保,粮怎么种,现在我们都一目了然,甩开膀子干更有底气了。”种地40余年的临邑县翟家镇孙汉服村种粮大户孙景茂,在“农事服务直通车”技术指导中,通过“通水+养地+科技”三位一体模式,见证了脚下这片农田从亩产几百公斤到一吨半的全过程。

自我市开展“吨半粮”创建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运用法律监督精准施策,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多次开展调研视察活动,将农田水利设施监管维护、水资源保护利用等作为监督重点,组织代表开展下沉式、嵌入式监督,与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座谈,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针对发现的问题形成意见建议反馈至有关部门,促成建立了“田管家”一体化管护机制和服务热线、网络平台等渠道,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彻底打通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有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业科技是粮食生产的重要赋能力量。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农业科技创新主线,先后对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种子“一法一条例”、气象“一法一条例”等13部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活动,深入农科院所、农业科技企业调研座谈,提出加大与科研院校对接力度、提高智能化水平、促进种业创新研发、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等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支撑。

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德州市粮食生产促进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全面统筹粮食生产各环节,成为全国首部关于促进粮食生产的市级地方性法规,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让粮食生产在法治道路上行稳致远。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德州“吨半粮”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核心区130万亩去年平均亩产1579公斤,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发布全国首个粮食高质量发展指数和“吨半粮”技术规程,走出了一条“护粮安、促振兴”的实践之路。

助力“中国食品名市”建设

“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同时,多鼓励龙头企业利用高铁、航空,进京入沪开展展销和开设直营店铺,打造德州市区域品牌,提高德州市农产品知名度。”市人大代表、山东圣喜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左恩喜在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建设“中国食品名市”专题调研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得到积极回应。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助力我市“中国食品名市”建设,锚定产业升级、品牌塑造、科技创新三项重点,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通过“链条式”精准调研、精准审议、精准问效,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含金量”,持续推动德州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食品产业高地转型。

精准调研找短板。在调研对象上,既听取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又组织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走访座谈。在调研方法上,既坚持传统路径,又借力智能化手段,综合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多维分析比较摸准情况、找准问题、提准建议。如针对发现的产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推动政府部门确定“五个一”(一链、一园、一企、一品牌、一基地)的工作重点。

精准审议提质效。将市农业农村局列为年度评议部门之一,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实地调研、听取报告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了解情况。在审议环节,坚持“重点引领、补充拓展”的原则,通过“专职委员+专业代表”的方式,把问题议深、把对策议实,推动审议意见从“议”向“行”转化,支持助力建设食品名市“1234”(夯实“一个基础”、建好“两级平台”、构建“三个体系”、实施“四大行动”)的整体规划实施。

精准问效促落实。依据调研情况和审议发言,将延链补链、龙头带动、创新驱动、要素保障等确定为重点督办内容,梳理形成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以正式文件形式交有关政府部门办理,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坚持跟踪问效,运用“听取落实报告+实地调研+问题清单‘回头看’”的方式,确保问题有效解决,形成“发现—整改—规范—提升”闭环。去年以来,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发达面粉、禹王生态等5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德州味”品牌授权企业达131家。

推进“代表+”聚势赋能

推进乡村振兴,人大代表既是监督者,更是参与者。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代表+”模式,构建精细化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与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紧密融合,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全国人大代表魏德东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支持德州“吨半粮”创建的意见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积极答复和支持。魏德东带领群众成立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主动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作用,在农业部门指导下,为“吨半粮”核心区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包括供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机收等,探索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创新路径。

市县两级人大代表、禹城市梁家镇桂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杰坚持“党建引领+绿色发展+产业振兴”的“红绿蓝”工作思路,持续加强班子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动村庄产业振兴,带领桂庄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农村广阔天地,青年大有可为。市人大代表、平原县王杲铺镇杲城合作联社理事长栗超是一名“80后”海归“新农人”。他创建的杲城合作联社已经从最初的农资集采、统一销售发展为集成“组织联建、服务联享、产业联兴、治理联抓”的区域性党建联合体。通过发展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对镇域内特色农产品进行线上销售,实现日均交易3万单,提供直接就业岗位8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电商实用人才100余人,并吸引一批在外青年人才返乡发展,形成乡村振兴与青年人才引进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