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河街道十二个社区办起音乐节——“民星”欢动接地气有人气
“乐享长河·缤纷一夏”社区消夏音乐季活动在体育公园启动
□本报记者刘潇 赵鑫玲本报通讯员闫莉 王旭
8月31日晚六点半,天衢新区德馨社区小广场开始热闹起来。台上,几位银发阿姨正认真进行最后的排练,调试音响的小伙子来自体育公园星空夜市,是社区特意请来帮忙的驻场歌手;台下,义剪的老师正摆出工具箱,磨刀师傅的小马扎前排起了队。
“咱们社区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70多岁的王长清笑呵呵地看着舞台。
这是长河街道“乐享长河·缤纷一夏”社区消夏音乐季的其中一站。从7月8日到8月31日,长河街道12个社区陆续办起消夏音乐节。所有节目由居民自编自演,场地就设在小区广场、街心公园甚至小吃街上。这不是专业汇演,而是持续整个夏天的文化嘉年华。居民、商户、社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群众,是演出者也是策划者
“以前总觉得‘文艺演出’是专业院团的事,现在不一样了,咱们自己就能演。”说话的是明德社区73岁的刘秀青。她带领一支平均年龄超70岁的文艺队,把省级非遗“跑驴”和“滑旱船”搬上了音乐节的舞台。
为了5分钟的亮相,刘秀青和姐妹们自发排练了近一个月。“动作不难,难的是跳出那股欢喜劲儿。”她说,每次排练完,大家都舍不得走,还要坐一起聊好久。
不仅是老年人,孩子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星凯社区的少儿篮球秀燃爆全场,杨庄社区萌态十足的手势舞收获阵阵掌声,明德社区的唐诗朗诵虽带奶音却格外认真。这些节目全部由家长和社区文艺骨干共同编排。
“表演者既有3岁的娃娃,又有83岁的长者,大家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每场活动报名通知发出去不超两天,节目就能全部报满。”长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况说,“群众的热情太高了,我们只需要搭好台,他们自己就能唱好戏。”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些来自本地体育公园星空夜市、商业综合体的驻唱歌手和街头艺人也主动加入,带来专业级的弹唱和表演,与社区居民的节目穿插进行,既提升了表演质量,也实现了不同文化形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
商户,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音乐节不只有歌舞表演。前不久,尚德赵辛社区音乐节暨邻里美食节举办,将文化活动和夜市经济巧妙结合。
赵辛社区附近小吃街上的30多家商户早早出摊,特色煎鱼、墨鱼饺子、古方熏鹅、藤椒扒鸡……各式小吃香气四溢。不少居民一家老小前来,边看节目边品尝美食。
“原本担心下雨影响人流,结果根本忙不过来!”乡盛扒鸡高地店店长张玉婷一边招呼顾客一边说,“很多客人试吃完直接找来回购,生意真是火了不少!”
尚德社区还邀请本地电商达人鲁小坤担任“美食推荐官”,现场直播探店,为商户引流。不少商户反馈,活动开展一周后,客流仍明显高于往常。
企业也嗅到了社区活动的价值。伊利集团山东分公司作为支持单位,不仅提供了舞台、展位布置等物料支持,还结合新品开展现场品鉴和推广。“2个月销量增长了20%,社区推广效果比传统广告更直接。”该企业市场负责人表示。
“我们举办消夏音乐季的初衷是通过丰富的文娱活动,增强辖区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夜市摊位、企业助阵、网红引流是社区‘文娱+商业’的一次模式创新,也是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有效手段。”刘况介绍。
社区,是组织者更是服务者
没有大牌明星,没有昂贵设备,但每场活动都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星凯社区利用独特优势,打造了包含市集、星空电影在内的“冰淇淋夏日狂欢音乐会”,吸引上千居民参与,直至晚上10点仍人流不断。“很多环节都是居民自己组织的,社区只负责协调和保障。”社区党总支书记周娜娜说,这就像是一次“期末展示”,大家平时练的、学的,都有了亮相的机会。
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是长河街道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街道已拥有18支特色文化队伍和超200支社区文艺团队,覆盖了老中青少不同年龄段。他们擅长舞蹈、朗诵、古琴、书画等多种门类,平日活跃在各类公益课堂和文化书院中,一旦有大型活动,便迅速集结、自信登台。今年以来,已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超600场,服务居民3万人次。
眼下,街道多个社区还设有“社区主理人”,根据自身特长认领项目,负责常态化开展音乐、舞蹈、古琴、书画等10余类文艺课程,培养了大量文艺骨干,创设了基层文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音乐节既是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平时活动的自然延伸。”长河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兴说,街道以文化为媒,将各社区活动串珠成链,织链为网,持续深化“乐享长河文润万家”的文化品牌,百姓成了真正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正在计划成立社区文化联盟,让各社区文化队伍有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