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之州秀出文明范儿

原标题:伸手帮人成习惯、简约婚礼成时尚、升学礼替代升学宴——大德之州秀出文明范儿

陵城区举办集体婚礼,新人们坐上公交婚车

天衢新区爱心商户张旭宴请环卫工人。记者王子梁辰摄

□本报记者王秀青本报通讯员路靖宇

好人涌现、简约婚礼成时尚、升学礼替代升学宴……如今,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在德州大地传递,彰显着“大德之州、大爱之城”的精神品格。

争当好人 汇聚向善力量

“德州孙志勇,荣登中国好人榜!”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禹城市鬲津社区居民孙志勇名列其中。他今年52岁,是一名保险销售员,危难关头多次见义勇为,十年公益行动温暖邻里,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老人在公园因心梗晕倒,夏津县人民医院医生栾天,把2岁的孩子交给路人冲上去施救。近日,她的事迹被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众号转发、“新华社快看”关注,德州好医生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7月中旬,天衢新区商户张旭在店门口贴出“遇困可免费吃饭”的告示,并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一位从唐山来德州出差的男士看到视频后深受感动,专程来到店里,以“换现金”为由给张旭硬塞800元助力,张旭便添钱花1800元做饭,请环卫工人免费吃,让这份爱心温暖翻倍并传递下去。

德州素有厚德之州的美誉,“德文化”已经融入德州人的基因里,日常无数凡人善举汇聚成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让“大德之州、大爱之城”的城市名片更加璀璨。越来越多平凡人的善行,温暖了别人,带动了社会文明之风盛行。

创新出台《德州市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推选帮扶礼遇管理办法》,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先进典型培树体系,建立“发现-培育-宣传-礼遇”全周期工作机制,厚植“德者有得”的沃土,深入实施“四德工程”,组织开展“发现德州温暖推荐官”“微光工程”“寻找德州人100个爱的瞬间”等活动,鼓励积极发现爱、传递爱、分享爱,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了“心有大爱,行有大德”的浓厚氛围,争当好人已习惯成自然,“好人现象”正演变为“好人效应”。目前,我市已有40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

去繁就简 幸福“轻装上阵”

行三拜之礼、饮合卺酒、签订婚书,集体宣誓……8月29日,陵城区举办“缘定七夕共享幸福”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10对新人在颜真卿公园用实际行动践行“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文明理念。

仪式结束后,新人乘坐精心装饰的公交婚车,前往西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倾听“颜氏家风家训”主题宣讲,在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中,领悟家庭和谐的真谛。“这场集体婚礼既有传统婚礼的仪式感,又省去了大笔开支,还能和其他新人一起分享幸福、学习经营家庭的方式方法,特别有意义。”新人难掩内心的激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为爱情减负,给幸福加分。前不久,陵城区滋镇张庙村一对新人“零彩礼”结婚的做法,得到大家一致称赞。“我觉得彩礼只是一种形式,不是很有必要。金钱是不能衡量感情的,毕竟我们很年轻,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奋斗。”新娘任凯悦说,她和新郎王雁辰2023年经朋友介绍认识,两年多的相处让他们认定彼此,谈婚论嫁的时候,两人一致决定要“简单办”“零彩礼”,这个想法不仅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支持,还吸引来乡镇干部为他们证婚。

“我们积极推进婚俗改革。”陵城区精神文明指导中心副主任杨洪涛介绍,全区推广“绿色迎亲”模式,将公交车、电动三轮车等打造成婚车,同时设立颜真卿公园婚姻登记巡回点,创建婚姻家庭辅导室,由专业辅导师为新人提供婚前、婚中、婚后全过程指导,传播现代文明婚恋观念,引导广大青年共同抵制、摒弃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提倡喜事新办、简办,培育健康向上的婚俗文化。

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一科科长李立鹏介绍,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教育月”,深入实施“新民俗新礼仪”践行行动,引导年轻人自觉争当文明风尚的宣传者、倡导者、传播者,用实际行动带动身边人。

“我市全部村庄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红白事‘硬杠杠’,把反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抵制恶俗婚闹等写入村规民约。同时通过大喇叭、微信群等进行广泛宣传,倡树文明新风。”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路伟说。

“零彩礼”、集体婚礼、公交婚车、单车婚礼……如今在德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举办简约适度、文明温馨的婚礼,婚事新办简办逐渐成为共识。

以礼代宴 青春共赴新风约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他日学业有成,定要为家乡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8月19日,新考入大学的张彦彪在宁津县相衙镇京城张村举行的“以礼贺成长,无宴亦荣光——青春共赴新风约”集体升学礼上的发言掷地有声。

喜事何必竞奢靡,清茶笑语两相宜。升学礼上,没有觥筹交错的排场,却有满室真诚的暖意。村“两委”干部和移风易俗“帮帮团”成员向金榜题名的优秀学子表示热烈祝贺,并为他们佩戴红花,送上学习用品,希望他们继续求知探索、修身立德,用所学回馈亲情、传递文明、反哺故土、报效家国。“帮帮团”成员铿锵宣读《拒绝升学宴、谢师宴共树文明新风倡议书》,引发全场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要身体力行,争做弘扬时代新风的践行者。

“过去‘一户办酒,全村吃席’,现在‘一户成才,全村庆贺’,通过这次集体升学礼,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乡的关爱,也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文明节俭得实惠。”京城张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海表示。

庆云县以礼代宴形式同样温馨多彩。在中丁乡前大店村“传家训·写家书”仪式上,郭颜硕等5名新考入大学的孩子从长辈手中接过书写工整的《郭氏家训》。前大店村历来重视家风建设,自2020年起,由爱心人士郭天西倡议开展“一封家书”活动,至今累计书写千余封家书。郭天西表示:“家训是家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家书是情感沟通的桥梁。希望年轻人正心正念、向上向善,以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反哺家乡。”在严务乡冯桥村集体升学礼上,村亲情联谊会会长冯康康为6名学子颁发了奖学金与荣誉证书。该村已连续4年举办这项活动,累计为47名学子发放奖金3.16万元。

移风易俗不是否定传统,而是用更文明的方式延续情感。最近一段时间,莘莘学子收获硕果,万千家庭共享喜悦。在德州,通过宣传倡议、“文化下乡赶集”、村规民约等多种途径,倡导文明祝贺。随着一份份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高考学子手中,真挚祝福替代宴席喧闹、简约倡议盖过攀比浮躁,对“文明”的重新定义正在“吹散”升学宴、谢师宴不正之风,城乡的精神土壤更加肥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