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盘村”变成“和美家园”

原标题:全国文明村军仓新村打造发展共享、情感相依、文化共融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拼盘村”变成“和美家园”

8月4日,走进平原县龙门街道军仓新村,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映入眼帘,柏油路面干净平整,绿化带修剪得当。这个由军屯、张家仓等11个村合并而成的“大家庭”,容纳着1872户、5632人。曾经,因为经济发展不均衡、思想认识不统一等原因,村内矛盾交织。如今,这里成了生机勃勃、秩序井然又充满温情的“和美家园”,日前还获评全国文明村。

攥指成拳 唤醒沉睡财富

村庄合并,最棘手的难题是土地。11个网格村的9700亩耕地是村民的命根子,但分散在各村,难以形成合力。

新村党委将“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与市场机制巧妙结合,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招标,创新引入土地“竞拍”模式。

“2021年10月,新村对1500亩土地进行统一竞拍,我们报出的底价是每亩每年850元。”新村党委书记祖磊回忆,“最终成交价冲到了每亩每年1120元!”这一数字远超村民预期——传统流转模式每亩仅800元左右,溢价率高达40%。彼时见证竞拍的村民说:“眼看着报价噌噌往上涨,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抱团发展,真能成大事!”

目前,新村5600亩土地实现集约经营,总计年可增收28万元。

单靠土地发包并非长久之计,11个网格村资源禀赋各异、家底厚薄不一,如何拧成一股绳,走稳共富路?

2022年,在龙门街道党委引领下,11个网格村和合并后的新村以入股形式,建起强村共富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它如同一根纽带,将分散的村庄牢牢系在一起。

今年5月,在马颊河畔堤上王村,“堤上人家”农家乐开门迎客,正是强村共富公司运作的硕果。项目盘活两间闲置农房变身农家乐,由贾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勇负责运营,经改造短短15天便焕然一新,预计年营收2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既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又为集体开辟了新财源,一举两得。”李勇说。

入股强村共富公司,可以拿分红,但有分红并不意味着可以就此“躺平”。新村党委引导11个网格村立足自身特色,精心培育“一村一品一项目”,彻底摒弃“等靠要”心态。展望未来,祖磊目标清晰:“我们要放大强村共富公司的‘抱团’效应,聚焦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等潜力领域,高效盘活资源,打通强村资金‘沉睡’与弱村资源‘闲置’的堵点,最终实现资源活、集体壮、村民富的良性循环。”

枝叶关情 破解急难愁盼

真正的融合,始于民心的凝聚。合并之初,新村党委不搞“疾风骤雨”式的改革,而是俯下身、沉下心,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促膝长谈,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从解决一桩桩“小事”入手,拢住人心。

走访中,独居老人的“一碗热饭”难题浮出水面。社区80余名独居老人,多依赖儿女送饭,遇上子女忙碌,吃饭便容易耽搁。新村迅速响应,从新风公益基金中拨出专款,办起了暖意融融的幸福食堂。

每周二四幸福食堂准时开餐,85岁以上的老人可免费享用。独居老人董俊英话语中满是感激:“有时是热乎乎的馄饨、包子,有时是香喷喷的炒菜,村里一直惦记着我们。”一碗热饭,暖了村民的胃,更暖了村民的心。

在新村,“村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村干部闻声而动,有呼必应。今年5月春灌关键期,村里一条百余米长的生产渠淤塞。眼看着河水在旁白白流淌,百余亩土地却“干渴难耐”,村民急得跺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村干部立即“双线作战”:一方面启动“四议两公开”程序审批清淤资金;一方面火速调集人力和机械。仅用3天,沟渠恢复畅通,百余亩农田的灌溉难题迎刃而解。

新村的规划,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考量。新村址精心选在11个村的中心位置,确保村民“骑上电动车,十分钟内到农田、到工厂”。配套建设了宽敞的农机大院,统一存放农机具,设立了功能齐全的共富工坊、便民服务中心。“白天在附近上班,晚上回家照顾老人孩子”,已成为新村年轻人安心奋斗的幸福日常。

文明深耕 共筑精神家园

11个网格村风俗各异,加上外来购房者和租客,生活习惯的差异难免带来“小摩擦”。如何让来自不同“根系”的人们,共建共享“和美家园”?

在此背景下,“老杨说事室”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守护新村和谐的重要“稳压器”。2018年,经验丰富的老支书杨孟涛退休后,在新村党委的感召下,欣然扛起了调解这面旗。“处理的尽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杨孟涛坦言,“可别小看这些‘小事’,搁置不管或处理不当,就可能发酵成影响新村稳定和谐的‘大事’。”因为一颗牙齿的纠纷,新村一位七旬老人与某诊所僵持不下,甚至惊动警方到场处置,依然未能化解僵局。杨孟涛不厌其烦,一次次分头沟通、适时安排双方对话,耐心倾听双方的委屈与诉求,既讲情理,也明法理,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有的纠纷要前前后后沟通十几次,有的历时两个月才尘埃落定。杨孟涛总结的“调解经”朴实而深刻:“耐下心,听他们吵完、抱怨完,症结往往就浮出来了,调解起来也就有了方向。”在一次次化怨解纷的春风化雨中,村民的气顺了,无形的隔阂消融了,大家从“邻居”变成了“一家人”。

每天下午3点,新村群众活动室便准时响起欢快的旋律或悠扬的唱腔。48岁的村民王德金是广场舞队的领队,他感慨:“以前,天天泡在麻将桌上,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心里还空落落的。现在带着大家伙儿跳舞,浑身是劲儿!”

涵养新村新风,强村共富公司旗下的“红色物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支由新村村民组成的队伍,不仅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更凭借“乡里乡亲”的天然优势,常常主动介入,巧妙化解邻里间的“小摩擦”,传播文明公约、和谐理念,于细微处守护新村文明底色。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