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打造“德·心成长”品牌,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德润未来”塑造健康阳光少年
德州市第九中学心理调适团体活动
德州市北园小学“信任之旅”活动
德州学院附属第一实验小学心理互动游戏
“孩子的行为习惯、情绪密码,藏在家庭的日常里。通过家访能发现许多课堂上看不到的情绪信号。我们要用心观察细节,用爱打开沟通的渠道,与家长一起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7月24日,德州市第四中学小学部教师冯立民在暑期家访手记中这样记录。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呵护。我市以“大德之州德润未来”德育工程为统领,创新构建“机制筑基-专业赋能-全员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机制筑基 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
5月29日,在德州市第一中学的“心灵氧吧”心理辅导室,心理教师高玉真正在指导学生通过沙盘游戏释放备考压力。“这片‘森林’象征集体力量,小径则代表成长路径,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军奋战。”高玉真说。
我市打造全域学生心理健康联动体系,构建起“市-县-校”纵向联动、“家-校-社-医-网”横向延伸、部门协作议事的集成工作体系。成立德州市学生发展服务中心,设立12个县级心理发展服务中心,依托学校、社区等建成1100余个心理辅导室,形成“1+12+N”心理健康服务矩阵。
“我们通过‘青松平台’像体检一样定期为学生做心理评估,从学习压力、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等维度建立心理档案。通过数据分析、绘画筛查、心理访谈等方式,筛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测评不仅是一次心理‘体检’,更让我们看见每个孩子的独特成长轨迹。”陵城区实验小学校长崔鹏飞说。
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置了“守护成长”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设置1个市级总站、12个县级分站和12个校级站点,形成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
建立学生心理灵活筛查机制,通过量表、绘画、沙盘等多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班主任和教师通过日常观察和量表评估,准确掌握学生心理状况。
专业赋能 让每颗星星都闪亮
“每一颗星星都有闪耀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有绽放的可能。从踏入兴隆镇中学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走进了一个充满爱的港湾。我们深知,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关爱与引导,是家校携手共同为他们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5月21日,在德州市第二届“启心”研讨交流活动中,临邑县兴隆镇中学刘清梅以《春雨润心・乡土筑梦》为题,分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经验。
我市注重心理健康教师的配备保障和专业化发展,全市中小学校均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成立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市级抓种子,县级抓骨干,学校抓全员”的教师发展培养框架。以教育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启动建设了心理教师成长联盟,加强心理健康课题研究,涌现出“积极心理干预课程”“手机公约”等特色课题项目。同时,编撰形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实境化启迪,提升教师实操能力。
我市还将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把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纳入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方面,采用案例培训、优质课评比等方法,形成从管理团队到一线教师全员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格局。
课程改革 让学生沐浴心灵阳光
在武城县状元小学的“泥土中的心灵花园”泥塑课堂上,学生正用彩泥塑造“带刺的愤怒流星锤”,把焦虑塑为“长满眼睛的云朵”,通过艺术创作释放情绪。第四实验小学设立“能量流动站”,学生绘制《情绪蛋糕》并记录班级《情绪晴雨表》,学会接纳与管理情绪。
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每周的“心灵工作坊”里,学生们用色彩、戏剧和剪纸诉说心事,通过沙盘世界的无声对话、心理剧的角色共鸣,让情绪在创作中沉淀升华。
德州天衢新区德开小学将课后心理社团变身成长训练营,通过“车轮滚滚”“同舟共济”“爱的传递”等心理游戏,让学生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积蓄心理能量。东城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举办七碗茶道、曼陀罗绘画、茉莉花香薰手作、非遗泥塑、经典唱诵等特色体验项目,以沉浸式体验吸引学生探索幸福真谛。
我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课程体系,研发特色课程,打造出艺术疗愈、绘本课程、心理剧、心理游园会等20项课程。创新“心理+”育人模式,探索“心理+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模式,组织开展成长仪式、心理辩论、趣味运动会、绘画书法、实践土地开耕等课堂活动,五育融合,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成长体验,润心赋能,呈现“全域沉浸、全程互动、全员参与”的心育格局。
全员协同 共绘成长同心圆
“作为家长,你愿不愿意听孩子的‘废话’?你能听懂孩子的话吗?怎么说孩子会听你的?”一连串的问题,让现场观众都陷入思考。
在德州市第一届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年会上,心理专家苗健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从专业角度分析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积极引导教师关注自己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市积极拓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途径,打造“德·爱万家”品牌。中小学家长学校实现全覆盖,以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机制为支点,畅通家校对话通道,与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平原县成立5个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为该县未成年人观护中心量身打造心理健康课和家庭教育指导课;庆云县定期举办“云城沐心”读书会,开展“睡前故事365”“一封家书”等家校活动。齐河县组建“全员心育”专家讲师团,采用线下讲座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活动,同时推出“齐心课堂”系列微课,在线给家长支招答疑。
我市还建立起“学校、社区向辅导室(站)”“辅导室(站)向心理中心”“心理中心向心理机构”“心理机构向医院”转介的四级绿色通道,学校、社会多向发力,积极探索“宣传教育-预警监测-咨询解惑-干预治疗”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闭环”服务模式。开通心理健康热线18条,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成长的困惑,服务家长学生5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