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昌:一位外交官的家国情怀

 妻子患病,不离不弃演绎至爱真情

杨文昌出生在山东省乐陵市的一个农民家庭,20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外交部工作。 1972年,他接到通知到驻英国使馆工作。 “那年我刚结婚一年,夫人是我的同乡,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江苏工作。我接到去国外工作的通知时她已怀孕9个月,还有3周就要生产,而我却要远赴英伦,几年不能回来。 ”当时,杨文昌请示人事干部,能不能等自己妻子生产之后再走?但在文革后期的那种特殊环境里,他得到的只是一句训斥:“是革命工作重要,还是生孩子重要?”一个月后,杨文昌的儿子降生在老家的土炕上。孩子稍微懂事后,妻子就时常指着杨文昌的照片教儿子叫“爸爸”,谁知儿子叫得多了,认为照片就是爸爸,后来见到一张猴子的照片也 “爸爸、爸爸”叫个不停,让全家人哭笑不得。说到这些,杨文昌深感有愧于自己的老婆孩子。
两年后,杨文昌又被转派驻法使馆,一走又是6年,直到1979年才得以回国,这中间,只短暂地回国探过两次亲。离开北京时儿子还未出生,回国时儿子都已经上小学了。就这样,杨文昌和所有驻外人员一样,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把家抛在了脑后。
在国内,杨文昌与家人度过了10年的美好时光。谁知“十载温馨不久长”,噩运却不约而至。 1992年,正当他们的家庭和事业都在兴旺之时,年仅48岁的妻子却突然得了早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刚得病时杨文昌一人守护妻子,一守就是10年。他曾在医院一把椅子上度过46个日日夜夜:“四十六夜守病榻,一张折椅伴愁眠。”但他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妻子的康复,国内乃至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治疗早年痴呆症的有效方法,杨文昌痛不欲生,提笔写下了“救妻对天许重誓,我愿捐寿二十年”,其情深意重,让人动容。
对于广大外交人员,离别是个人家庭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对杨文昌来说,最难熬的是在夫人一病不起的情况下还要坚持长期出差。在任驻新加坡大使的那段时间,正忙着运作苏州工业园的杨文昌,白天把妻子托付给使馆里的女同志照顾,忙完一天的工作,再回去照顾妻子洗澡、睡觉,打扫被妻子弄乱的居所。1994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出访新加坡,杨文昌白天与代表团一起工作,半夜12点等工作完成后,自己开车回使馆照顾、安顿妻子睡下,凌晨4点再开车赶回代表团,连续三天三夜没睡觉。
后来妻子的病越来越严重,卧床不起,只能靠鼻饲维持生命。因工作实在太忙,无法日夜照顾爱人,杨文昌就把家乡的妹妹和妹夫请来帮忙,为此他们或提前退休,或辞去了工作,没有了任何经济来源。“小姑累成老太婆,妹夫守成白头汉。”在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妻子的生命在病中一直维持了22年,直到2013年去世。杨文昌动情地说:“我和妻子是中学同学,‘曾立盟誓生死共’,但她得病以后,十几年来就没有和我说过话,开始的时候,偶尔对我笑一笑,后来卧床以后,连这点眼神的交流也没有了。作为一个男人我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老乡亲,但对不起家人,对不起妻子和儿子。 ”
这就是杨文昌,作为一位官至副部长的资深外交官,在工作中,他做得那么出色,作为丈夫,又做得那么尽心尽责,无可挑剔。在他的诗集里,我们看到不少为病中妻子作的诗:《长夜愁思》《一日不倒战死神》《挽救我心中的太阳》《莫负情》《出行慰惠芳》《家人护佑你熬过六十岁》……篇篇饱含着对妻子的深情,字字充满着对妻子的期望。从杨文昌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真情,什么叫责任,什么叫丈夫,什么叫真正的男子汉。

登上亲自讨回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行证的“瓦良格”号航母(修复前)

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