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急救中心念好“快”“准”“强”三字诀——畅通生命救护“绿色通道”
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中心院区急救中心外景。记者唐志梅摄
苏春花(左)带领团队复盘演练过程
□记者滕璐 通讯员李梦娇
“医生,孩子吃东西噎住了怎么办……”9月10日中午12点,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中心院区急救中心电话里传来焦急的求救声。“请您保持冷静,照我说的做!”急诊科病区护士长刘帅在电话里指导来电人通过海姆立克法实施急救,最终成功。“噎住的患者有极大的窒息风险,往往等不到医生到场施救,通过电话指导家属实施急救是最佳应对方式。”急诊科执行主任苏春花说。
近期,医院急救中心新增两部急救电话,就是为了确保每一通来电都能被迅速接起,每一个生命信号都被全力捕捉,以最快的速度、最专业的态度,为患者搭建起一条通往健康的“绿色通道”。
快——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分秒必争
“有两名年轻人骑摩托车发生车祸,其中一名伤得比较重,请立即赶赴现场抢救。”一周前,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中心院区急救中心接到了一通求助电话。1分钟后,两辆救护车载着4名医护人员疾驰而出。行驶过程中,住院医师胡永刚联系了报警人员,详细了解伤员情况。到达现场后,他又第一时间将患者情况反馈给了医院:“一名伤者很重,已经昏迷,另一名伤者比较轻,需要立刻启动复苏区。”在救护车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止血包扎,与此同时,医院组织肝胆外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专家到急救中心等待,以便第一时间进行会诊,同时通知血库备血。
患者一到复苏区,早已就位的医护人员立即上前开展“包围式”抢救,加压输血、吸氧、心电监护、止血……患者病情稍稳后,立刻被转送到急诊手术室。经过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患者转危为安。“患者失血严重,再晚一会,就抢救不回来了。”苏春花说,患者刚被送来时,家属并未到场,医院紧急开通了绿色通道,先治病后付费,为抢救争取了更多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在急救中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急诊专线电话响1声就得接”“放下电话1分钟内医护人员就要跑步到达救护车上”……这些都是急救中心不成文的规定。“晚1分钟,患者就有可能救不过来。”苏春花说。快走、小跑成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在他们心中,“黄金4分钟”是始终要牢记和遵守的,因为患者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以上,即使患者抢救过来,也可能脑死亡,成为植物人。
准——练就高超技术让救治更高效
9月4日上午11点,一名“中毒”患者被紧急推进了急诊抢救室。4名医生、2名护士快速、熟练而有序地进行抢救——注意洗胃液的温度、按剂量给药、及时给予深静脉置管等。30分钟后,患者抢救成功。
“此次抢救,大家配合默契,尤其是在用药剂量、时间上,把握得十分好。”苏春花给予了点评。原来,这是急救中心组织的一次抢救中毒患者的模拟演练。
苏春花在抢救中毒危重症患者,特别是深静脉置管、血液灌流等方面是一把好手,是这方面的专家。她经常带领团队成员进行抢救中毒患者的演练,让他们在抢救时做到临危不乱,实施高效抢救,提升救治能力和水平。
此外,对于急诊常见病、多发病的抢救演练,也由相关专业能力强的医生进行指导、带教。“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准确诊断、精准用药十分关键。”苏春花说,如何让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做好这些,靠的就是丰富的实战及多次的演练。
强——配备先进设备筑牢急救网络
急救中心急救能力的提升,除了医护人员练就过硬的本领外,设备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为了做好院前急救工作,急救中心配备了转运呼吸机、气管插管设备、心肺复苏机、除颤仪、骨髓腔穿刺设备。“这些设备都是便携式的,可以直接带到急救车上使用,这样就能将抢救关口前移,为救治患者争取更多时间。”急诊科副主任廉英明介绍,目前正计划安装5G智慧急救系统,患者在救护车上所做检查的数据,能直接传输到医院,真正实现了“上车即入院”的目的。
在抢救室,床旁超声的加入,为医生诊断病情增加了可视性听诊器。前段时间,中心院区急救中心接诊了一位胸闷憋气的患者,当时医生考虑心衰的可能性比较大,明确诊断还需到影像科进一步完善检查,但患者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这样做,床旁超声成了必要的后备措施。借助床旁超声明确诊断为双侧胸腔积液合并心衰,医生立即为其进行了治疗。“很多时候,猝死的患者是内脏出血还是心梗、脑梗等原因,医生没办法一眼看出来,这就需要借助床旁超声进一步排查,给予明确诊断。”廉英明说。
此外,中心院区急救中心还增加了介入手术室,对于急性心梗、咳血、消化道出血等患者,不出2分钟,就可以直接从抢救室转移到急诊介入手术室实施手术。急诊介入手术室紧邻急诊影像科,如有需要,影像科可移动CT也可直接通过轨道移动到急诊介入手术室,为患者检查提供便利。“我们将依托国内外先进的硬件设施和医疗设备,不断优化急救流程,提升救治能力,为德州及周边地区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苏春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