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83家规上企业年营收845亿元,5项产品市场份额全球居首——德州高端化工产业剑指千亿级
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厂区鸟瞰。记者杨鸣宇摄
□本报记者董天力 本报通讯员李哲
作为德州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高端化工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目前全市化工规上企业已达183家,2024年全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845.48亿元、利润69.62亿元,这两项关键指标分别占据了全市制造业总量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其支柱地位与引擎作用愈发凸显。
百企汇聚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今年以来,我市紧扣“千亿产业集群”目标,在园区优化、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和产业协同上全面发力,推动高端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7月,产业增势不减,实现营收463.86亿元、利润34.21亿元,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的背后,是“十四五”以来产业规模的持续壮大。据相关部门介绍,与“十三五”末期相比,全市化工规上企业数量增长53.8%,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将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率7.9%。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形态也从单一走向多元。“我市化工产业已形成了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四轮驱动的良好格局,产品种类近千种,构成了厚实的‘家底’。”市工信局局长、市高端化工产业链办公室主任孙洪魁介绍。
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市场的话语权上。令人瞩目的是,在我市近千种化工产品中,有二甲基甲酰胺等5项产品的市场份额高居全球榜首,山梨酸钾、聚偏氟乙烯等20项产品在全国市场一马当先。这份成绩单,源于一支实力雄厚的企业梯队。目前,全市化工领域培育了1家国家级、2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拥有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22家山东省瞪羚企业,形成了德州化工的“创新矩阵”。
平台赋能 五大园区承载产业未来
企业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平台载体。如今,运河恒升、临邑、平原、乐陵和禹城5个省级化工产业园,构成了全市31.5平方公里的化工产业主阵地。随着园区内污水处理厂、智慧平台等配套设施持续优化,其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入园化工企业数量从61家增至107家,增幅达75.4%。其中,4家园区成功入选中国智慧化工园区。在近期省里的综合评价复核中,我市5大园区全部获评“良好”等级,恒升化工园区的二次扩区也即将获得省政府批复,为产业未来拓展了新的物理空间。
项目是产业的生命线,源源不断的新投资为集群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今年以来,全市新招引化工项目13个,总投资39.5亿元;23个省市级重点化工项目中,已开工建设19个。企业培育方面亮点纷呈:华鲁恒升成功收购阳煤平原的合成氨、尿素产能指标,为自身新上大氮肥项目扫清了障碍;协调解决金能科技的焦化产能指标问题,重点企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
如果说硬件是产业的骨骼,那么协同创新就是产业的血液。为激发产业内生动力,我市推动建立了“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携手德州学院共筑创新平台。同时,精准的要素保障服务贯穿始终:通过“金融直达化工产业链”等活动,为19家化工企业授信5.93亿元,有效化解融资难题;积极协调解决华鑫新材料、长信化学等企业在项目落地中遇到的堵点,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生态。
绿色转型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德州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与结构调整步伐坚定。“十四五”期间,全市果断转移退出350万吨/年老旧地炼产能,压减80万吨/年焦化产能,并对合成氨、尿素产能进行了整合优化。
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项目陆续开花结果,己内酰胺、尼龙6、碳酸酯、针状焦等高端产品不断丰富着德州化工的“产品橱窗”。
产业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在稳固基础化工的同时,大力向精细化工领域延伸,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需求,恒源碳材的针状焦、德州实华的功能性树脂、安舜制药的医药中间体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正加速崛起。
展望前路,一幅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蓝图正在绘就。孙洪魁表示,德州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编制好专项发展规划,并制定翔实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一方面,强化园区提档增效,引导各园区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线,打造辨识度高的标志性产业链;另一方面,将充分运用“德州市高端化工一体化发展图谱”开展精准招商,通过“遍访总部”争取更多优质资源落地。此外,还将深化企业服务,针对企业在资金、人才、创新等方面的需求,开展点对点精准帮扶,切实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护航。
德州高端化工产业正以链式思维凝聚集群之力,向着千亿级目标稳健前行,为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贡献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