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堂镇:答好富美乡村“立体答卷”

原标题:尚堂镇坚持三产融合,构建一心一带多点辐射发展格局——答好富美乡村“立体答卷”

蔬菜大棚内,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资料图)

鸟瞰南侯村

□本报记者张志宁 本报通讯员马新磊 李煜群

产业园里车辆穿梭、智慧大棚内果蔬飘香、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立冬过后,天气渐寒,但庆云县尚堂镇“和美尚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片区(以下简称“片区”)内,却处处呈现着产业兴、环境美、治理优的和谐场景。

作为全省第三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片区以南侯村为中心,覆盖10个行政村。尚堂镇按照一心一带多点辐射的发展格局,以三产融合、绿色赋能、农文旅联动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挖掘绿电发展潜力,释放乡村旅游新活力,交出一份乡村绿、富、美的“立体答卷”。

从田间到车间 构建现代农业融合新格局

11月21日,南侯村合作社种植暖棚里,一簇簇娇嫩的平菇破膜而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我们共有8个棚,每天产量大约有3000斤。”说起收成,基地负责人刘金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棚外,工人们熟练分拣、打包、称重,装上货车,运往全国各地。“走订单农业的路子,销路稳定。产量的三分之一送到镇上的食品加工厂,处理后可直接端上餐桌。其余的通过农产品交易中心,进入各地市场和商超。”南侯村合作社负责人李荣新表示,仅蘑菇大棚,村集体就能收入6万余元。

产业兴带动村民富。尚堂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地域相邻、条件相似、资源相近的10个村列入片区范围,联动发展。实施1.5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引进水发航天、鲁供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广“党支部+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培育了水发果蔬、北侯黄桃、西郎坞苹果等一批叫得响的特色产业品牌。

从田间到车间,做好深加工文章,完备产业体系。尚堂镇聚焦粮油、果蔬等优势产业开展“双招双引”,全面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目前,片区建有一处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园,配套设施完备,上下游企业可集中衔接,已成功引来中储粮、民生集团等6家行业龙头入驻,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业务。

山东鲁云花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新落地不久的小麦深加工企业。公司生产车间内,饱满的麦粒经过洗涤、润麦、研磨等流程,化为一袋袋雪白的面粉,销往全国各地。“收购的小麦经过一系列现代化工序加工,价值实现翻番,供不应求。”企业负责人从云虎表示,公司目前拥有下游经销商400余家,前10个月产值突破4000万元。

流通畅才能产业兴。尚堂镇积极构建“线下实体+线上平台”双轮驱动的现代流通体系。投资建成水发·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中庆国际智慧物流园、跨境电商产业园三大输出通道,携手京东共同打造京庆好品(德州)供应链基地,做到买全国、卖全国,实现了从“卖原材料”到“卖加工品”再到“卖品牌”的华丽转身。

从田地到基地 点燃低碳发展新引擎

11月22日,山东水发航天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温室大棚内,“爵柿”鲜食番茄在恒定棚温下茁壮成长。“大棚采用地热供暖,温度稳定在18℃左右,长出的番茄色泽鲜艳、酸甜可口。”技术员路金岗一边巡检番茄长势,一边介绍新上的智慧升温系统。

往年,为给温室大棚供暖,年消耗天然气超180万立方米。今年,产业园实施智慧温室升级工程,投资1600万元完成“地源热泵+电能加温”系统改造。“改造后,供暖成本降低了70%左右,温度更加稳定,优果率也从65%上升到80%以上。”公司副总经理王少华说。

不仅片区内的农作物享受着绿能带来的暖意,各类绿电农机也得以充分使用。尚堂镇立足风光绿电资源富集优势,鼓励引导新能源企业与农机生产企业联合,研发电动农机设备,同时选取有条件的村,打造农村智能微电网多场景应用模式,大力推广绿电农机。

“电动农机省钱又环保。几块电池充满后能存20多度电,一上午旋耕10亩地没问题。”李爱民是南侯村的蔬菜种植大户,最初他购买了一台电动喷雾器,很快便发现了绿电农机的诸多利好,并接续购买了旋耕机、水肥喷灌一体机等多台绿电农机设备。李爱民算了一笔经济账:燃油拖拉机旋耕1亩地要用1升多柴油,燃油成本至少要七八元;使用电动旋耕机1亩地才用大约2度电,成本约1.5元,仅是燃油拖拉机的20%左右。“节省下来的,都是额外赚的。”李爱民笑着说。

2024年,尚堂镇积极抢抓国家电网“全域全时”绿电示范区建设机遇,联合中农信投、绿能环宇等企业,在南侯村启动全省首个“绿电村”建设试点。项目重点聚焦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应用以及绿电换电型农机的研发与推广,探索“绿电+农业”“绿电+旅游”等融合新模式。项目建成后,生产生活绿电使用率超60%,村集体收入年增15万元。

科技赋能,正迅速转化为看得见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我们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科技为核心引擎,不断探索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型,努力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提升。”尚堂镇镇长田宝庆说。

从田园到公园 绘就农文旅融合新画卷

“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路修得又宽又直,出门心情都跟着敞亮了!”吃罢晚饭,西吴村村民吴建平到村头散步。脚踩着平整笔直的水泥路,不觉哼起小曲。今年,该村实施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工程,改造道路7400平方米,整修排水沟1231米,提升梦栖园、梦栖湖2处节点景观,打造出一条靓丽的乡村旅游景观大道。

村庄的蜕变远不止于此。西吴村以基础设施提升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体验为重点,联合水发田园综合体,着力打造集生态观赏、休闲采摘、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旅居目的地。如今,村内梦栖园、梦栖湖交相辉映,色彩亮丽的文化彩绘墙成为打卡点,西吴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

西吴村的蝶变是尚堂镇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的缩影。该镇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成功经验,针对乡村建设短板,持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强化道路、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完善“四纵四横”主干路网体系,实施大胡楼、青坡干渠等水系景观提升工程,配套建设先进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持续夯实乡村生态基底。

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尚堂镇注重挖掘每个村庄独特的资源禀赋,做好“生态+文化+旅游”的大文章。精心打造滨水生态绿廊带,将分散的省级景区化村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旅游景区等节点串珠成链,形成2条主题鲜明的乡村游精品线路:一是“乡村休闲线”,串联火车头公园、田园社麦田营地等节点,为游客提供静谧的田园牧歌式体验;二是“文化体验线”,整合农耕文化体验馆、现代农业研学基地等,让游客在互动参与中深刻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西吴村联合水发集团,已多次举办牡丹节、采摘节活动,累计吸引游客1.2万人次,为村集体增收14万元。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片区化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布局、协同发展,让产业更有效益、村庄更有韵味、致富更有门路、乡愁更有归属。”尚堂镇党委书记南照龙表示,该镇将在塑强乡村富民产业上聚焦发力,深挖“土特产”、延伸“产业链”、全力“育龙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实践经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