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组建帮包指导组,用好履带式收割机、恒温通风钢板仓,多措并举助秋收

“这几天连着下雨,地里全是泥,普通收割机根本下不去地。多亏街道干部及时帮我们联系了履带式收割机,我家那10亩玉米两天就收完了,一点没耽误!”近日,武城县广运街道王前坡村村民王官贞感慨地说道。

入秋以来,武城县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农田大面积积水,传统收割机难以开展作业,秋收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困境,武城县迅速行动,组建“三秋”生产帮包指导组。指导组主动与农机合作社对接,优先调配适合在泥泞地块作业的履带式收割机,并建立起“农户需求—指导组调度—设备上门”的高效闭环机制。在各方努力下,一台台履带式收割机及时奔赴抢收一线,为秋收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武城镇西庞坡村,全体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持续摸排田间积水状况,迅速动用挖掘机疏通排水沟渠,同时积极协调水利部门对主要河道提闸放水,加快排水速度。在做好排水工作的同时,还及时调配了3台履带式收割机投入抢收,保障秋收工作顺利推进。

为确保收获的粮食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武城县积极协调粮食烘干和收储服务。在广运街道曲庄村为农服务中心,两台粮食烘干机正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转。潮湿的玉米经过烘干、清选等环节后,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旁边的钢板仓。

“连续降雨让玉米水分严重超标,要是不及时烘干,堆放两天就可能发芽变质。”曲庄村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曲凡军介绍道,“我们从10月5日起就启动了24小时不间断烘干作业,每天能烘干粮食70吨。”该中心的烘干设备服务范围广泛,不仅覆盖曲庄村,还辐射周边30余个行政村,有效解决了阴雨天气下农户“晾晒无场地、粮食易霉变”的难题,让农户们吃下了“定心丸”。

对于收获后的粮食存储问题,曲庄村为农服务中心也给出了贴心方案。钱庄村种粮大户王庆林正忙着将烘干后的粮食存进当地的钢板仓,“把粮食存在这里既安全又省心,现在市场价格一般,等天气好转、价格合适了再卖,还能多赚一笔呢!”据悉,当地钢板仓单仓容量达2000吨,总存储量4000吨,且配备了先进的恒温控制系统和通风设备。即便遭遇持续阴雨天气,也能精准控制仓内温湿度,为粮食存储提供了可靠保障,确保粮食品质不受影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崔建帅 编辑|崔广旭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