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晏城街道友谊社区:办公桌“摆”上街 民情账单记在心

近日,在齐河县晏城街道友谊社区的旗合佳园小区广场,一幕新颖的场景吸引了居民的目光:几张方桌、几把椅子,社区干部与居民围坐一堂。现场能咨询政策,也能直接反映问题——“小区健身器材有几个零件松动了,孩子玩着不安全”,“我们楼道的灯不亮了,晚上出门不方便”……工作人员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这便是友谊社区推出的“出摊办公”新模式,将工作阵地前移到居民一线。



“现场派单”

让问题解决按下“加速键”



“以前办点事得专门去社区办公室,现在一下楼就能找到人,上午反映的健身器材问题,下午就有人来维修了,这效率真高!”粮食小区居民张大爷对“出摊办公”赞不绝口。据悉,为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友谊社区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工作人员“力量下沉到网格,解决问题在源头”。

对于“出摊”时居民反映的问题,社区建立了高效的“派单”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响应、处置并反馈”。例如,有居民提出旗合佳园二号楼墙体有破损,希望进行墙体修复,社区当天即进行“派单”,协调物业和小区党支部,三天内便敲定了修复方案。同时,社区对在建的修建车棚、解决居民楼顶漏雨等惠民工程实行全程跟踪,并将每日进展记入工作日志,确保每一项工程都成为经得起检验的“良心工程”。



“五色台账”

让精准服务有了“导航图”



如果说“出摊办公”是主动发现问题,那么“五色台账”就是社区主动识别需求的“智慧大脑”。在友谊社区,每位工作人员手中都有一本特殊的“五色”民情台账,这是他们开展“敲门行动”、挨家挨户走访后绘制的“服务导航图”。

“红色代表党员家庭,绿色代表退役军人家庭,黄色代表特殊群体……”社区网格员小赵介绍道。通过走访入户更新台账,社区成功为多位独居老人更新家庭人员信息,发现潜在的独居老人情况;为有就业需求的退役军人家庭链接了招聘信息;为有临时困难的“黄色”家庭争取申请救助。前不久,工作人员在更新台账时,了解到居民王阿姨因腿脚不便无法办理养老认证,便立即上门帮她用手机完成认证。“他们比我自己还想得周到!”王阿姨感动地说。这本动态更新的“活”账本,让社区服务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党建引领”

让社区生活充满“幸福感”



在一线发现问题,用智慧精准服务,最终目标是提升整个社区的凝聚力与幸福感。社区党委积极引导各小区、村党支部领办为民服务项目,将服务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以来,由党支部牵头组织的“邻里节”晚会、面向孩子们的“非遗剪纸”小课堂、汇聚磨刀、修鞋、义诊等服务的“幸福集市”等活动轮番上演,场场爆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邻里关系,营造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和谐氛围。

从“等客上门”到“出摊服务”,从“模糊管理”到“五色精准”,友谊社区通过一系列扎实落地的举措,书写了一份充满温度的一线治理新答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孟志远 通讯员|刘序义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