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露 本报通讯员李蒙蒙 郭晓男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孩子们上学都得绕远路。现在修好了,大家都说这是今年俺村最实在的民心工程!”7月16日,宁津县大柳镇张斋村村民张超指着新修的主干道,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条路的改造,离不开人大代表的积极推动。
宁津县人大常委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推动解决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作为人大代表履职重点。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形成调研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立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台账,对每一件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实行销号管理,确保建议办理有回应、有落实。通过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实时跟踪民生项目进展,定期向人大代表反馈办理情况,形成“调研—建议—落实—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
宁津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引导人大代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
大柳镇人大代表庞达在走访张斋村时,深入了解村民需求,撰写了《关于利用红色基金修建张斋村道路的建议》。在道路建设资金筹措面临难题时,庞达提出了“企业捐赠+村民自筹”的模式。大柳镇人大代表工作中心站迅速行动,仅用30天便筹集到7.13万元建设资金:8位本村企业家带头捐赠4.8万元,张斋村村民自发捐款2.33万元。
为确保工程质量,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定期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
在相衙镇王铎桥的重建过程中,人大代表在“赶大集”活动中捕捉到群众对桥梁年久失修的关切。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代表建议,通过多方协调,争取到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施工阶段,人大代表主动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定期检查建材质量和施工进度,并通过村级议事会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公开透明。
今年以来,宁津县各级人大代表提出涉及道路硬化、危桥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100余个,推动实施民生项目20余个,新修及改造乡村道路100余公里,加固改造乡村桥梁10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