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晏城街道红庙朱村——威风锣鼓敲出乡村振兴节拍
《威风锣鼓》登上元宵节大舞台
红庙朱村组织锣鼓队队员去山西临汾“取经”
□本报记者钟伟 本报通讯员刘键 杨凯
6月29日傍晚,齐河县晏城街道红庙朱村文化广场的水泥地上还残留着白日的热气。没有彩衣红绸,三十多个威风锣鼓队的队员穿着便装,开始了一月一次的威风锣鼓练习。“都精神着点!”领队朱宗金嘹亮的一嗓子,鼓槌率先扬起。没了演出服的规整,动作反倒更见真章,锣鼓声一响,广场边的杨树叶子都仿佛被震得簌簌打颤。
这支威风锣鼓队,是红庙朱村的“活招牌”。锣鼓声起,不仅敲出了乡村的精气神,更敲出了乡村振兴节拍。
从“老把式”到新传承
红庙朱村的民俗记忆,最早能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那时,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村里老人就会搬出木头旱船、独轮车,热热闹闹“闹元宵”。但随着岁月流转,年轻人外出、老人力不从心,这些传统民俗逐渐没了声响。
转机出现在2006年。村党支部书记朱春泉看着别处过年敲锣打鼓的热闹劲儿,心里犯起了“嘀咕”:“咱村也有年轻人,能不能把这锣鼓声拾起来?”说干就干,红庙朱村威风锣鼓队正式组建。当时20多岁的朱宗金,如今已是党支部委员,回忆起最初,他笑着说:“那会儿啥都不懂,就想着年轻人得接上这‘接力棒’。”
红庙朱村不算大,1000多口人,经济收入靠房屋租赁和集体资产,每年50多万元的收入,在齐河县各村庄里算“富裕户”。经济好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得跟上。威风锣鼓队,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先手棋”。
以前,村民上楼后,无非是打牌、打麻将,偶尔拌个嘴。自从有了锣鼓队,村里又组织广场舞、腰鼓队,元宵节还有秧歌队、老年文艺队。每月一次的练习、逢年过节的演出,把大家聚在一起。“现在正月初一,村民都不在家打牌了,改去祥云大酒店团拜,表演自编自演的节目,热闹热闹,全村老少都高兴!”村民朱行善笑着说。
更让人暖心的是村里的“民生温度”。70岁以上老人能去幸福食堂免费吃饭,60多位老人享受到这份福利;物业打扫、老人照顾,村里都安排得妥妥当当;逢年过节,各种福利往家搬。这背后,是村集体收入的支撑,也是村“两委”对“物质精神两手抓”的坚持。
锣鼓队里的“成长经”
红庙朱村的锣鼓队能有今天的威风,背后藏着不少“破茧”的故事。
组建初期,大伙心里没底:“咱这敲锣打鼓,到底是图个乐子,还是能弄出点模样?”朱春泉一拍大腿:“要学就学最地道的!”这话定下了调——奔着山西临汾去。那里的威风锣鼓可是出了名的“响当当”,2006年,红庙朱村组织锣鼓队队员去“取经”,回来时大伙儿背回一摞乐谱,嘴里念叨着“人家那气势,看得我们心潮澎湃啊,恨不得也跟着敲。”“光看人家那鼓手抡槌的劲儿,就知道啥叫‘威风’——不光要响,还得有股子压得住场的精气神儿!”
学成归来,村委会给配齐了彩衣、锣鼓家什,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队伍才算真正立起来。说起来,这队伍里不少人是“从牌桌上拽下来的”。朱宗金记得清楚:“以前常有村民反映,谁家的牌桌天天摆到半夜,吵得楼上楼下不安生。后来村里想搞点正经娱乐,就拉着几个爱唱爱跳的先练起来。”没想到,一来二去竟成了气候——65岁的张秀平跟着敲了10年鼓,成了20多个鼓手里头最稳的一个;还有17岁的半大孩子跟着敲镲,愣是把玩手机的瘾改成了记鼓谱的习惯。
这股子劲头,是从山西学来的“真传”。“90后”鼓手刘佳正最让人佩服,在工地上绑钢筋呢,一听队里有演出,当即跟工头请假:“村里需要我敲鼓,说什么我也得赶回去!”队员们对锣鼓的痴迷,早融进了柴米油盐:吃饭时想起谱子,手指在桌子上敲得“当当”响;坐沙发上看电视,双手也不闲着,“咚咚锵”地打节拍。
张秀平说:“以前蹲墙根晒太阳,浑身不得劲;现在抡起鼓槌,腰不酸了,嗓门也亮了!”这锣鼓声,敲散了牌桌上的闲气,敲出了村里人的心气,更敲出了一股拧成绳的精气神。
不为盈利为“心气儿”
红庙朱村威风锣鼓队的账本上,从来没有“出场费”这一项。
自敲起第一声鼓点,这支队伍就定下了“不对外盈利”的规矩,谁家有喜事搭把手,村里搞活动往前冲,大大小小的演出全是义务奉献。“组织锣鼓队,图的就是让村民心里亮堂,把大伙儿拧成一股绳,这股精气神儿,比挣钱金贵!”朱春泉话里满是实在劲儿。
19年来,这支队伍的脚印从村头迈向更远的舞台:2015年第一次站上齐河县乡村文艺展演的舞台时,队员们攥着鼓槌的手还在抖;2018年德州元宵节展演,他们敲着震天响的锣鼓拿下第二名;2025年德州民俗大赏的元宵夜,当“最佳表演奖”的奖状递过来时,村民们自豪地四处说“这是我们红庙朱的队伍”。
从齐河县的乡村大集到德州市的文化广场,从饮食文化小镇的青砖路上到山东省的敬老活动现场,队员们记不清敲坏了多少副鼓槌。但那一张张泛黄的节目单上,清晰地记着他们走过的路:2019年中国驿活动的炊烟里混着鼓点,2023年非遗展演的展台前鼓声引来了围观,2024年全省元宵展演的聚光灯下,红绸子舞出了满堂彩。
在红庙朱村,威风锣鼓早不是简单的敲敲打打。特别进入腊月,几乎天天回响在清晨的排练声,成了唤醒村庄的闹钟;节日里的鼓点,成了家家户户窗台前的背景音。这声音里有庄稼人的实在——排练结束扛着锄头下地,演出服上还沾着泥土;也有文化传承的韧劲,老把式带新徒弟,鼓谱在手心手背传了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