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德州花灯展

□田国良

据《德州市志》记载:1985年至1990年,德州市(现德城区)及德州地区地直单位共举办4届大型灯会(1987年、1988年未办),每届灯会参展花灯均在三五百盏以上。花灯大者高度或直径均在5米以上,小者宛若杯盏,精巧别致。每届灯会观众约二三十万人次,方圆百十里内的城乡居民皆来看灯,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新中国成立前后,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德州城乡皆有扎花灯、挂花灯、赶庙会的习俗。普通百姓或糊灯自娱,或售卖纸灯,大人孩童热闹非凡。城里商家及名门大户,则于门前悬挂各式八角宫灯、走马转灯等。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思想空前活跃,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德州花灯展应运而生。1985年至1990年间的4届德州花灯展,我有幸全程参与,30多年前的往事至今仍历历在目。

1984年,我在德州造纸厂工会宣传科任干事,春节后的一天,厂工会主席代连德找到我说:“我刚从市里开会回来,今年正月十五市里要举办花灯展,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和街道扎制花灯,正月十二前送至工人俱乐部展出。这回你可得露一手。”

花灯之名虽有所闻,但要亲手制作实属头一遭。旧式花灯既无资料可查,又缺材料与技法,唯有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心里思忖:既然是灯,那就要有光亮,且以红光为佳。灵光乍现——“革命火炬”最合时宜。遂取8号铁丝,按火炬图案绑扎两片框架,间隔20厘米固定成立体结构,外罩红纱象征火焰,黄托绿柄,底部缀红穗,中间安装电灯泡,托面剪贴“振兴中华”标语。至此,“火炬灯”告成。

展出地点位于城隍庙前大殿东厢厅(即今三八路与解放路交叉口西北角位置)。参展花灯数十盏,除各街道传统灯饰外,最夺人眼目的当属玻璃厂的“琉璃灯”——以玻璃管穿制而成,形似现代装饰吊灯,灯光映照下流光溢彩,轻松摘得头名。“火炬灯”因形制新颖,在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1985年是农历牛年,灯展规模扩大至地直单位参与,展区设于东方红广场前南北马路,并正式定名“首届花灯展”。任务下达后,厂领导尤为重视。春节刚过,党委副书记潘志明便带我去济南趵突泉灯会取经。彼处花灯集声、光、电、动于一体,题材丰富、气势恢宏。观展时我心里暗自叫苦:莫说自己技艺不佳,即便会做,距布展仅十日,如何赶制?离开灯展时,我在玩具摊花两元购得一充气塑料小花牛。潘书记笑道:“别光顾给孩子买礼物,咱的灯可别忘了啊。”“潘书记请放心,我心里有数。”

新式花灯须突破传统静物模式,融入声光电动。去年“火炬灯”为静,今年必求动感。返厂后即着手设计、备料、扎制,两位助手穿针引线,忙得不亦乐乎。

1985年农历正月十三,德州市首届大型灯展于湖滨大道(今中心广场天桥东侧)开幕。德州造纸厂的“转牛花篮”花灯布展甫毕,人们便自四方拥来,踮脚张望,议论纷纷:“这小牛怎么会转动呢?用电吗?”其实,这“转牛花篮”未用电机,乃取走马灯原理:底部大花篮内置热源,长轴托起吹足气的塑料牛,热气流上升带动托盘旋转,牛遂绕篮而行。花篮本应六角,为省工料仅扎前半部分,正面观之仍似六角。因室外展示需显眼,特将提手增高,悬横匾书“德州造纸厂”,引得市民驻足惊叹。

次年灯展筹备更早。扎制大型花灯耗资不菲,我和助手秉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原则,力求既节俭又不失气派。上年灯展别人家的花灯高皆四五米,唯造纸厂的花篮稍显矮小,为此,苦思后有了扎制“巨龙腾飞”灯的念头。只是这龙头如何扎?色彩如何配?腾飞之势何以支撑?难题接踵而至。

赴潍坊观摩“龙头蜈蚣”风筝,记其结构用色,返厂后以华表为基,底部加装电机,巨龙绕柱盘旋,题字“腾飞吧,中华!”“腾飞吧,造纸!”展址设于德州市实验小学门前马路。

1988年前后,《济公》电视剧热播,“鞋儿破,帽儿破”歌声遍传街头。1989年灯展,遂扎“济公灯”,配乐助兴。济公头像塑成“阴阳脸”——一侧哭容,一侧笑脸,泥塑初成尚可,翻模后却显臃肿,勉强修整后装车配高音喇叭展出。因主干道交通受限,改布展于新湖路(石老人饭店东)。

1989年3月,市文化局总结评比,济公巨型花灯获第三届新春灯展三等奖。1990年,再以热播剧《篱笆、女人和狗》为题制灯,为市民增添欢乐。大型灯展需汽车运输并占用场地,临时安排6名职工分三班24小时值守,电工负责午后至晚间安全,事后每人发放少量餐补费。

每届灯展自正月十三晨始,至正月十五深夜终,十六日撤展。灯展一般安排在广场、马路,视野开阔。地直单位各展所长:商业单位擅美工,机械单位精传动,大型企业聚精巧……上百单位及很多个人参与共铸盛景。

白日多为远乡老者及城内居民,入夜则城乡近邻举家出动,远道观众或投亲或返回。人流晨9时许渐聚,午后4时达高峰。满街灯火辉映,转灯、动灯、音乐声此起彼伏,冰糖葫芦叫卖声、孩童嬉闹声交织成片。重点展区人潮如堵,水泄不通。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花灯展为民众奉上一场空前的精神盛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