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文瓘—— 一代贤相直臣典范

□修广利乔明德

张文瓘(606年—678年),字稚圭,唐贝州郡武城县(今德州市武城县)人。明经及第,历任并州参军、水部员外郎、云阳县令、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大理卿。唐高宗年间,官至宰相、参知政事、同三品,累迁侍中。仪凤三年(678年),反对征讨新罗,抱病进谏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懿”,陪葬恭陵。《唐书》有传。

平反冤狱 断案如神

张文瓘出身清河东武城张氏,隋朝大业末年迁居魏州昌乐县(今河南省南乐县)。自幼丧父,他孝顺母亲,尊敬兄长,以孝友闻名。唐朝贞观年间,张文瓘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补任并州参军,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龙朔元年(661年),张文瓘升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成为宰相。咸亨三年(672年),张文瓘兼任太子左庶子,后改任大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职权。他一上任就复查案卷,不仅高效,而且公平,不到十天就决断疑案四百余条,即使被他判处有罪的人也无怨言,无罪之人更是得以昭雪。有一次他病了,囚犯们都为他祈祷,希望他立即康复恢复工作,为他们主持公道,当时人称他执法公平宽大。上元二年(675年)八月,他被拜为侍中;九月,兼太子宾客。这对他来说是好事,但知道他要离任后,囚犯们都放声悲哭,流露出对他的依依不舍之情。他生性严正,对百官奏议多有纠驳,深受唐高宗的器重。张文瓘卧病之时,朝廷每有大事,高宗都会询问是否已和张文瓘商议,若是商议过,便一概准奏,可见高宗对他的信任。

正直敢言 抱病直谏

唐高宗龙朔年间,张文瓘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显庆年间,张文瓘在东台舍人任上奉诏校勘四部群书。乾封二年(667年),被授同东西台三品(其他时期称同中书门下三品),实质为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衔,从张文瓘开始。

当时唐高宗在位期间,决定建造蓬莱宫、上阳宫、合璧宫等宫室,又征讨四夷诸国,饲养良马万余匹,以致国库空虚。张文瓘进谏道:“秦汉征讨四夷,建造宫室,致使国家覆灭,百姓减半。百姓不堪劳累,必会造成祸患,隋朝殷鉴不远,陛下不可不进行反思。”唐高宗便裁减饲养的良马数千匹,并厚赏张文瓘。仪凤三年(678年),新罗反叛,唐高宗欲发兵征讨。张文瓘正在家养病,得知后抱病进谏:“现在西部吐蕃入侵,正屯兵抵御。若再东征新罗,恐怕百姓难以承受。请陛下停止用兵,以安抚百姓。”唐高宗听取了张文瓘的建议,取消了讨伐新罗的计划。

是年九月,张文瓘逝世,终年72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懿”。他生前曾为李弘的东宫属官,因而唐高宗就让张文瓘陪葬恭陵。唐德宗年间,张文瓘得以续图凌烟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