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丨在商业航天蓝海中“星光闪耀”

10月11日10时2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搭载的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当“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腾空而起,这枚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的二次苍穹远征,不仅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更标志着山东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星辰大海”征途上又迈出关键一步。

发射引领,以技术突破抢占商业航天先机。在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加速部署的背景下,我国远景规划卫星总数超2.8万颗,2025年起年均需发射数百颗卫星,“海量”发射需求与现有运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正是洞察到这一市场机遇,山东以烟台海阳为核心,率先在海上发射领域实现突破,用技术创新打破行业瓶颈。

“引力一号”的表现堪称亮眼。由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这款火箭,不仅是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更具备6.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支持一箭多星发射,有效填补了我国民商大运力火箭的空白。自2024年1月首飞以来,它已成为我国中低轨卫星规模化发射的“主力军”,而其“一周一箭”的发射频率,更推动商业航天从“定制化”向“工业化”转型。东方航天港的支撑同样关键,这里构建的“48小时出厂即发射”全流程。截至目前,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几十次海上发射,将100多颗卫星送入轨道,其中一批实现“烟台制造”,星箭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从长征十一号到“引力一号”,从单次发射到“连发连捷”,山东用一次次成功的海上发射,在我国航天发射图谱中烙下了鲜明的“山东印记”。

全链筑基,凭工业底蕴构建产业生态闭环。商业航天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的支撑。山东之所以能在这一领域快速崛起,关键在于将雄厚的工业基础转化为航天产业发展的“硬实力”,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的跨越。

济钢集团的转型堪称典范。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传统钢铁企业,2017年投身航空航天领域,其研发的卫星行波管已成功应用于在轨卫星。济钢的蜕变,正是山东工业体系向高端制造转型的缩影。在烟台,依托万华化学、南山铝业等新材料龙头企业,以及机械、电控领域的制造优势,东方航天港已招引30余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总投资超322亿元,涵盖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等多个领域。更值得关注的是,“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的投用,让发射点位更加机动灵活;青岛上合航天部署的星座卫星,已构建起“空天地海”一体化数字生态网络。从火箭制造到卫星应用,从材料供应到发射服务,山东已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全产业链格局,产业生态闭环加速成型。

协同跃升,靠全省一盘棋迈向航天产业高地。商业航天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作战”。山东通过“全省一盘棋”的规划布局,引导各市立足优势、错位发展,推动商业航天产业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迈进。

在空间布局上,山东已形成清晰的分工体系:烟台聚焦发射服务与火箭总装,力争2030年具备年产100发火箭能力,并加快液体火箭海上首发与回收复用技术攻关;济南依托济钢等企业,主攻星箭制造测试,打造“空天地信息产业链主”;青岛则深耕卫星应用,拓展全球商用通信市场。在政策保障上,烟台将航空航天产业列入全市标志性产业链,建立“链长抓总、链办统筹、链主领建”的工作机制;山东省层面则持续优化产业规划,主动对接国家商业航天发射体系,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项目落地。如今,中国长征火箭、星河动力航天等行业标杆企业纷纷落户山东,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从“无中生有”的东方航天港,到“多点开花”的产业布局,山东正以协同发展的思路,将商业航天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破浪前行,远征苍穹,山东在商业航天蓝海中“星光闪耀”,在“蓝海突围”里继续书写“黄海逐星”新篇。近日《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印发,聚焦落实国家航天有关要求、巩固提升发射能力建设、锻强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一口气出台了6个方面18条具体措施,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以商业航天为切口,山东画出了一条从“发射引领”到“全链跃升”再到“协同共赢”的优美经济弧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航天动能。从黄海之滨的一次海上发射,到政策赋能的全产业链高地,山东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既是技术创新的突破,更是产业转型的实践。(文/郭元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