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黄海之滨,烟台海阳。
连理岛和万米金滩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不远处那艘伫立在海天之间的发射船。船上,“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如同白色的巨塔,静待一声令下。
“5,4,3,2,1,点火!”
上午10时20分,橘红色的火焰喷发,推动火箭拔地而起。10分钟后,载荷顺利入轨的消息传来,指挥中心和观礼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同日,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在海阳举行,这是山东首次在省级层面召开商业航天会议。
6公里半径内搞定火箭发射全流程
海阳,这座曾以“地雷战”和“亚沙会”闻名的滨海小城,如今有了“东方航天港”这张崭新的城市名片。
发射前一日,海滨中路的酒店客房早早客满。“大多数客人都是为观看火箭发射而来。”一位前台工作人员表示。
这是“引力一号”的第二次苍穹远征,也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20次海上发射。作为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东方航天港将火箭发射全流程压缩在6公里半径内,可实现火箭出厂-转运-上船“2小时快速响应”。
选择海阳,并非偶然。
地理的馈赠。山东绵长的海岸线,特别是东部海域,航线密度低、安全性高,是理想的天然发射场。海上发射航落区安全性好、轨道灵活,可满足不同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
产业的必然。山东是工业大省,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山东构建了集火箭、卫星、发射服务、数据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箭元科技市场营销部负责人张巍告诉记者。
政策的远见。2019年6月,山东在烟台海阳海域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海上火箭发射后,随即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山东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陆续发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我们正依托完备的发射保障能力和‘一站式’便捷发射优势,持续提升发射频率。”烟台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市航空航天产业链链长高君勃表示,力争全年海上发射次数突破两位数。
从火箭到卫星到配套全链条布局
倘若将火箭发射比作“太空运输服务”,那么山东的抱负远不止于成为优秀的“出租车司机”,而是要成为“交通系统”的规划者和运营者。
在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展示了火箭、卫星制造、配套的产业成果,恰恰对应着山东商业航天的三大重点方向——运载火箭及发射、卫星制造及应用、航天配套。
展厅内,东方空间、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箭元科技等商业航天企业齐聚。各家的“拳头”产品纷纷亮相。“我们计划在年底前完成天龙三号的首飞,并在海阳规划建设发射工位,通过火箭自研、规模制造加专属发射工位的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起每年超30发的商业发射能力。”天兵科技品宣工作人员苏圣华介绍。
在核心产业环节,山东已实现从火箭到卫星再到配套的全链条布局:
火箭制造领域,已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其中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等龙头企业,已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烟台九天行歌、青岛寰宇乾堃、德州桐强科技3个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可年产150个火箭贮箱,产能居全国前列。
卫星产业领域,省内14家单位累计发射卫星96颗。吉利星座定位未来智能出行,开创“卫星物联网”差异化赛道。东方慧眼、凌云等多个大型星座建设正稳步推进;航天科技513所在卫星核心部件和微纳卫星制造领域技术领先;正在建设的济南卫星AIT产线,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配套产业领域,青岛智腾微电子的智能传感器在商业运载火箭领域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威海拓展纤维的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的高性能紧固件等,在航天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除了构建航天制造全链条,山东正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打造数据应用新生态。充分发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团队技术优势,加快建设“东方慧眼”星座,以龚健雅院士团队打造的“开放地球引擎系统平台”和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智算中心为依托,持续挖掘卫星数据的战略和商业价值,推动空天信息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应用推广。
“全省一盘棋”的集群打法
10月11日举行的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会议上,各市的招商推介,没有同质化的内卷,只有差异化的协同——
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火箭制造、卫星研发、航天文旅等,已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制造、试验以及卫星研发应用等,一大批优质航天产业项目落地投产;
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已形成覆盖国家重大工程与商业星座运营的完整测控能力。
其他城市也结合各自优势,积极布局商业航天关联配套产业,全省已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
一位与会企业代表评价,“山东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各市是棋盘上功能互补的棋子,共同构建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
金融活水的注入,让这个集群更具活力。近年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先后组建设立3只商业航天方向基金,累计投资商业航天项目90个,基金投资额超80亿元。
“我们目前已经投资了东方空间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国丰申万投资条线投资总监独旭表示,看中的不仅是产品和技术,更是山东完整的产业生态。
当火箭划破天空,它承载的不仅是卫星,还有一个经济大省面向未来的产业雄心。山东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刘玉凡 刘笑笑 吕乐 杨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