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俊青(右)教年轻人打太极拳
德州新闻网讯 文/图记者钟伟 通讯员张欣欣
在齐河县倪伦河附近的小广场,每天清晨都可以看见一位身着中式对襟褂、精神矍铄的女士,带领50名太极拳爱好者晨练。
她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齐河县杨氏太极拳非遗传承人管俊青,今年63岁,家住祝阿镇。
2003年,管俊青所在的学校组织文艺活动,从未接触过武术的她被选中参加太极拳展演。“当时就是跟着教太极的老师比划,没想到这一学就入了迷。”她回忆。
练了一段时间,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16年,她和几名太极拳爱好者成立了齐汇缘太极队。
幸运的是,管俊青跟着视频练了几年国家五十六式太极拳后,遇见了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付清泉,在他的指点下窥见杨氏传统八十五式的奥义。
此后,她参加了线上视频教学和线下培训班,并多次自费参加全国各类培训,系统学习了传统杨氏太极拳,包括刀、剑等。“以前在广场上自学,动作杂而不精。经过系统学习才明白太极拳‘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真谛。”管俊青说。
《太极拳论》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太极拳的柔,不是软,是身上隐藏的内气助推外形产生的内劲,一招一式的背后都是用神用气的学问。管俊青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太极拳水平。“学到招式的形很简单,但是深入内里,就需要不断地学和悟。”管俊青说。
借助全民健身的东风,太极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齐汇缘太极队也从最初的12人发展到200余人,培养出30余名技术骨干,在省市比赛中累计斩获十余个一等奖。
管俊青带领团队开发“三步教学法”:先从最基础的循环八式入手吸引群众,再通过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深化技艺。他们不断增添新内容,激发大家兴趣,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3月12日,管俊青到洪州社区教学。这次主要教的是循环式杨氏太极拳,涵盖从基本的起势、揽雀尾,到复杂的倒撵猴、金鸡独立。课程中,她反复强调要点,比如:练习揽雀尾时,注意手掌发力和身体协调;打出高探马时,重心的转移与腿部发力要保持一致……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决定了练习者的整体表现。
她还在课程中穿插了许多拓展内容,例如如何通过音乐提升练习氛围,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能够帮助练习者更好地进入状态。此外,对练拳时的健康管理、如何调整心态等方面也提出了专业建议。大家都表示:“跟着管老师学习,不光学到太极拳的形,更感受到了太极神韵。”
太极拳不仅是拳术,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管俊青看来,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她将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融入太极拳教学,通过分解动作、编创口诀等方式,让零基础学员更快入门。9年来,她走遍全县多个乡镇(街道),累计开展公益培训几十场,培训学员超千人。
管俊青的手机里存着400多个学员的联系方式,“群里随时有人询问动作细节,有时候晚上接到视频求教,我就起来示范。”她笑着说,太极拳不仅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平衡,还能在社会中传递一种宽容、理解与合作的精神,她会一直推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