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决真问题 靶向纾困壮筋骨——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暨产业链工作推进会议系列评论之四
本报评论员
民营企业是我市稳增长、保就业、促创新的中坚力量。全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暨产业链工作推进会议强调,服务企业必须“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围绕这一核心,我市打出精准组合拳,以“真招实策”破除企业用工、经营、创新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纾困之道,贵在精准。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唯有精准发力,才能使政策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切中企业痛点、打通发展堵点、稳定市场预期。
精准,首先要找准问题。只有真正走进车间厂房、坐到企业家身边,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临邑华邑化工因氢气储运难、销售半径受限,每年数千吨副产氢一度只能白白燃烧;而相距不远的福田药业,却因依赖外省供氢,承受着成本压力。正是在政府深入调研、精准对接的过程中,这一困局才得以破解。各县市区通过常态化走访、跨部门协同、“一企一策”帮扶等方式,精准匹配资源、化解经营难题,实现了助企纾困与提质增效的双赢。纾困的前提是了解企业,而了解企业,靠的是推开门、走下去的务实。
精准,更要动态响应、因企施策。企业困境不是静态的,今天愁用工,明天可能愁订单,后天或许卡在技术升级上。纾困政策必须与时俱进、因企而异。应对成本压力,可通过改善用工环境、优化奖补机制来实现;面对订单波动,可借助产业链协同、市场开拓支持来缓解;针对转型阵痛,需提供技改补贴、智改数转等服务;破解创新瓶颈,则要在平台搭建、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精准赋能。精准纾困,就必须做到“一企一策”、量体裁衣。
精准,离不开政策细化和有效落地。宏观政策落到基层,需要结合本地实际、行业特点、企业规模,转化为可操作、可执行的具体措施。如我市设立“亲清服务团”、建立“工信+”协调机制、开展常态化走访,就是把纾困从纸面落实到车间,让企业不但“知道政策”,更能“用到政策”。精准,既要解当下之困,更要谋长远之策。助企纾困不是简单“救急”,而是要帮助企业强身健体、持续发展。无论是通过搭建供需平台降低市场风险,还是通过技术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都应体现前瞻布局和系统思维,让企业不但成长得快,更能经营长久。
精准,体现的是服务的深度、治理的精度。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树立服务意识,变“企业找政府”为“政府找企业”,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真实痛点转化为政府服务的重点。唯有如此,民营企业才能在发展中强筋壮骨,于挑战中闯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