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静
日前,《关于高质量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措施》出台,多维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标志着德州正以系统性变革夯实产业根基,为农民增收铺设可持续之路。
发展富民产业,是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协调的关键抓手,更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根本路径。只有勇于面对挑战,破瓶颈、疏堵点,才能让富民产业真正落地开花。
产业深“融”,拓展价值空间。从绿色“吨半粮”工程到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小麦化身面条、预制菜等高附加值商品;从桑黄种植到健康养生旅游,农田变身文化研学基地与露营营地,以“农食融合”“农文旅融合”为引擎,农业发展实现“接二连三”。
紧密联农,共享发展成果。《若干措施》提出“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并从产业发展和资产盘活两方面保障农民增收。面向未来,必须攻坚联农带农的痛点、堵点:创新经营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主体有序发展,构建紧密发展联合体;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形成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通过深度参与,让农民不再单纯围绕种养生产打转,产业增值从“企业独享”变为“农民共享”。
优化就业,激活乡村潜能。开辟更广阔的农村就业新空间,必须精准施策、打通堵点。满足新产业新业态提出的新要求,首在培育“新农人”。培训应以培强农民技能水平、培优产业发展能力、培育综合素质素养等为目标任务。在培训高素质农民的同时,针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聚焦智能制造、健康照护、直播电商等领域,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项目化培训模式。政策支持必须落到实处,细化落实用地、融资、税收等优惠,切实解决创业初期的“首贷难”“用地难”等问题,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为“新农人”保驾护航。
乡村振兴的基石,在于让产业扎根乡土、惠泽于民。产业融合提升农业价值、建立联农机制共享发展成果、优化就业环境拓宽增收渠道——三者交织互促,方能将“增收”写入农民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