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坤
8月7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统一实施的免保育教育费政策覆盖所有幼儿园大班儿童,预计今年秋季学期将惠及约1200万人。这一政策不仅为千万家庭卸下肩头“钱包压力”,也标志着国家在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的进程中踏出了坚实一步。
事实上,免费学前教育的推进不是突然的政策转向,而是国家对学前教育规律的认知持续深化的结果。从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提升学前教育普及度;到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逐步推进免费”的方向;再到2025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与政府工作报告接连释放“扩大免费范围”的信号,一系列部署把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的地基打牢,免费学前教育的高楼才得以拔地而起。
更深层看,免费学前教育的价值远不止“省钱”二字,国家为每个孩子在启蒙阶段投入的资源,都是在为未来的劳动力素质蓄能。当“入园贵”的焦虑逐步消散,冲刺“入园优”才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航向。
保障教育质量是冲刺“入园优”的关键所在。课程是否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非过早“小学化”?师资是否专业稳定,而非仅满足看护需求?园所是否有安全的环境、丰富的活动资源,能真正促进孩子的认知、社交、创造力发展?这些关键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着免费政策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获得感。唯有多维度持续发力,才能让免费的政策红利转化为优质的教育实效。
公平是冲刺“入园优”的重要基石。各地应建立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监测机制,定期评估城乡、区域间的资源差距,将教育公平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避免政策执行中出现“重城市轻乡村”“重公办轻民办”倾向。对于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需建立精准帮扶档案,让他们在政策红利中不掉队。
可持续是冲刺“入园优”的长久保障。稳定的财政投入托底,政府、社会、家庭协同的成本分担机制,以及对办学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对教师合理薪酬与职业发展空间的保障,才能让优质教育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反之,若只靠“免费”吸引生源,却疏于对教育生态的长效维护,政策很可能难以为继,最终损害的还是孩子的成长权益。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入园优”,是比“免费”更值得追求的目标,这是公平,更是远见。当政策的阳光普照每一株“小苗”,我们收获的将是一个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