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维度”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朱明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必须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度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以政策为纲、科技为翼、文旅为体、交流为桥、人才为本,从五个维度同向发力、精准施策,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强化政策规划引领,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全面贯彻落实现有的文化产业政策,确保政策精准落地、执行到位。这就要求逐步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强化产业引导扶持,为文化产业提供系统性保障。其次,立足长远,高标准谋篇布局。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结合地域优势与产业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文化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点,培育本地特色文化品牌。再者,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借助法治力量,加强文化市场规范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工作,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营商氛围。

加强科技赋能驱动,培育文化发展新业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至关重要。一方面,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全力培育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此为利器对传统文化业态进行全方位转型升级,催生培育更多新型文化业态,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全新赛道。另一方面,运用文化创意、数字技术、跨界融合等多元手段,促进文化产业与前沿科技产业双向赋能。比如,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制作成纪录片、图书、微视频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文化内容的创作、传播与消费搭建创新平台,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文旅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核心理念,精准聚焦游客的新需求,开发多元化文旅产品,全力创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旅消费品牌。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是文旅融合的关键支撑。积极推进数字化智慧景区建设,深度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炼优质文化资源,将文化内容、文化故事巧妙融入景区景点,打造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IP。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创新深化“文旅+”发展模式,将文化展演、市集展销、繁华商圈、多彩项目等资源有机融合,创新消费场景,全方位优化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让“文旅流量”切实转化为更多“消费增量”,实现文旅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探索文化发展新路径。构建政策互惠、业态互融、要素互通的协调发展生态圈,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区域文化合作,广泛汇聚优质社会文化资源,为文化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深入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研发一批贴近民众需求、兼具人文情怀与艺术神韵的文化创意产品,让文化产品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同时,注重文化产品的故事性、时尚性与功能性,多元展现文化创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深化与周边城市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品牌共建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开展文化节等活动,加强与专业人士、企业的深度交流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及延伸产业发展,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

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凝聚文化发展新引擎。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文化产业作为集智慧与创意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人才的特质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特征。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通过实施税收减免、提供安置房等政策,广纳人才投身文化产业。在项目扶持、薪酬制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在文化产业领域尽情施展才华。同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民间工艺大师等重点人才的培育,全方位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综合素质,为文化产业发展凝聚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夏津县委党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