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融合”推动党建与业务互促共进

□王志浩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坚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当前,在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大背景下,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需要从四个方面精准发力。

强化政治引领,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相融合。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是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重要要求,也是实现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一是健全制度体系。通过党建入章、细化完善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等措施,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法定地位,明晰企业党委(党组)在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二是完善领导机制。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组织架构,从治理机制上确保党委(党组)与其他治理主体相互协调、互不替代,无缝对接、有效制衡。三是加强党委(党组)班子建设。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方式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等实际,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工作思路。同时,注重提升党委(党组)议事能力,为研究讨论、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奠定基础。

夯实组织根基,推动组织建设与企业运行相融合。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与企业运行紧密融合的组织体系,是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实体支撑。一方面,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动态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比如,把党支部建到车间班组、经营网点、工程项目、服务窗口等,确保生产经营延伸到哪里,党的基层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注重选拔优秀党员业务人才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凭借其“精通业务”优势,确立“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的工作思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其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攻坚克难主力军作用。加强对党务干部的专业培训以及多岗位锻炼,促使其既懂党务又懂业务,不断提升工作质效。此外,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强化党员思想建设。注重将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注重加强对技术能手、青年专家等优秀人才的重点培养,充实党员队伍力量。

丰富活动载体,推动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相融合。党组织活动是企业党建的重要抓手,将其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是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一是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每月开展的主题党日中,除完成规定动作外,结合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等开展特色活动。比如,立足党员岗位,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劳动技能竞赛,或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征求意见建议,凝聚人心、汇聚众智。二是搭建基层党组织、党员建功立业平台。结合企业重点工作和生产经营重大课题,组织各级党组织选定党建项目,立项攻关、建功立业。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在重点部门设立党员责任区,在关键岗位、薄弱环节设置党员示范岗,引导党员职工争当生产经营能手、创新创业模范。开展党员群众结对互促、“师带徒”等活动,让党员成为职工群众的标杆。三是创建党组织党建品牌。实施“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工作,各党支部围绕核心业务与党建特色,打造辨识度高、凝聚力强的党建品牌,以品牌创建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发挥党建优势,助力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发挥党建优势,赋能企业文化建设,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一是做好理论更新,把稳政治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推进国企党建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需重视做好观念与理论的更新,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凝聚力。比如,可组织宣讲团,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党建理论以及企业文化的宣讲,提升员工的思想认知程度,激励员工不断奋进。二是将党建宣传与文化宣传相融合。在企业文化宣传过程中,要重视党建和企业文化共促发展的重要性,构建适合的宣传模式,推进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融合。比如,建立企业文化与党建相结合的展厅、文化长廊以及员工活动场所,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形象展示党建工作特色。三是将党建活动与文化活动相融合。活动开展是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高效路径。活动要注重将企业发展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作为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比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组织开展“聚力转型发展党员先锋有我”主题党日活动,把市场化转型发展理念植入职工内心,转化为职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同时,注重调查研究,多听取员工意见、了解员工动态,将企业文化元素注入到党建活动中,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构建和谐、团结的运营氛围。

(作者单位:德州市财鑫集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