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静
专精特新,承载着中小企业从“小而多”迈向“精而强”的进阶密码。近年来,德州深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达149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数量稳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德州专精特新企业仍面临专业化根基不稳、创新动能不足、产业链协同不深的现实挑战,“量质齐飞”仍待攻坚。《德州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正式实施,无疑为政策优势向发展效能转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帮助众多企业从“潜力股”成长为“领头羊”。
完善梯度培育体系,是厚植创新沃土的第一步。《方案》提出,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单项冠军企业”四级培育梯队,每年计划入库企业总数不低于550家。入库仅是起点,关键在于精准滴灌。对初创企业,应破解“融资难”困局;对成长期企业,应强化技术攻关补贴与市场开拓支持,助其跨越“死亡谷”;对“小巨人”企业,则需要助推其在标准制定、产业链协同中掌握话语权,带动提升区域产业韧性。梯度培育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通过差异化政策,让每一粒“种子”在最适合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创新生态构建,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形成合力。在德州,67%的专精特新企业自建或联建研发机构,但研发成果转化率偏低。症结在于产学研合作仍停留在“点对点”对接层面。借鉴外地经验,德州可推动本地高校与龙头企业搭建常态化合作平台,由企业“发榜”技术需求,高校院所“揭榜”攻关。同时,针对数字化转型中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痛点,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发低成本解决方案,并遴选转型标杆企业进行示范推广。当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在创新链上高效流动,企业的“创新”基因也就真正激活了。
产业链协同与要素保障,是专精特新企业跃升的关键支撑。德州专精特新企业主导产品大多属于“工业六基”领域,但在产业链关键领域,一些企业并不具备“补短板”“锻长板”的主导产品。“促进融链固链”是《方案》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破局的关键一招。以每年50场融链固链活动为载体,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龙头”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度对接,形成共生模式。在要素配置上,建立“专精特新人才池”,联合本地院校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土地、用能指标实施“一事一议”优先保障,避免企业因资源瓶颈错失发展机遇。
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既需要“阳光雨露”,更依赖于自身不断修炼内功、茁壮成长的坚韧与努力。《方案》提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现全覆盖”目标。对此,政府要当好“数字化转型顾问”,联合行业协会,梳理企业转型需求,提供模块化“工具箱”。当“数智绿”成为企业标配,“德州制造”便能更快迈向“德州智造”。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是区域产业升级的破局之战。从梯度培育精准施策到产学研深度融合,从产业链生态重构到要素保障制度创新,每一步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梯度化、场景化的精准滴灌,靶向驱动产业能级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