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日报评论员
抓技改就是抓转型、抓新质生产力。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现场推进会议强调,要狠抓企业技改,持续推动“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深刻理解这一部署不难发现,技术改造不仅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更是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密码。
工业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在国家统计的41个工业大类中德州有33个,制造业基础扎实、产业链条完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之际,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课题。需要明确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绝非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强化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让传统工业企业“老树发新芽”。
以技改赋能,要坚持高端引领,提升“含新量”。2024年,全市上下主动把握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深入实施技改焕新行动,完成设备更新5.5万台(套),167个省级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75亿元,恒源石化转型升级、华鲁恒升高端溶剂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竣工运行。新的一年,各级各部门要落实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各项政策,靠前服务、精准对接,积极引导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产业提级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技改赋能,要强化数据驱动,提升“含智量”。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应用“工业用云量”,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步伐,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一号产业链”,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实践表明,通过数智赋能,实体经济释放了新活力、迈上了新台阶。我们必须精准把握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的时代脉搏,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加速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改造,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以技改赋能,要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含绿量”。绿色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以来,我市系统推进节能降碳,在废钢铁、废旧动力电池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成效突出。培育省级以上水效能效“领跑者”5个、绿色制造单位32家,天衢新区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必须持续推动“千项技改、千企转型”,着力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把产业结构调“轻”、碳排放量变“低”,全面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新生态。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置身新型工业化的时代浪潮,工业企业当以转型拓新路,以创新强根基,在产业转型中勇辟新赛道,为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作出新贡献、增创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