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做好创新大文章

□马啸

市委十六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紧抓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出安排部署,为全市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德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主体日益壮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绩亮眼。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如何更好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挥区位优势,厚植创新沃土。德州市是山东的“北大门”,也是山东唯一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城市。要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度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纵深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德州市与京津冀地区交通、能源等重要设施互联互通。以高水平建设德州科技大市场为抓手,布局科技创新试点基地、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和科技产业园区,搭建起汇聚创新资源的高端平台。同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对各县市区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全方位跟踪监测,精准做好行业横向对比与垂直细分,针对发展短板,提供技术人才培训、外资引入等精准服务,补齐发展短板。

深化产学研融合,促进协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融合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路径。一方面要搭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各方资源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创新主体,为研发投入高、增长快、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小企业开辟科技创新服务通道,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创新资源与应用场景,带动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德州市打造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年行动计划》,借鉴武城科瑞特空调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平原纺兴纤维有限公司与北京服装学院等成功合作模式,不断拓展京津冀科研“朋友圈”,让创新要素在协同合作中充分涌流。同时,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对协同育人的投入。健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合理确定高校、企业、师生团队等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优化创新环境,完善保障体制。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为此,我们要统筹各方力量,建立联合推进工作机制,促进科技、产业、人才、金融等政策协同发力。在持续推动“1库+2平台+3主体”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投资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完善产业链的创新链布局。设立创新融合主体服务管理平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现代化产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进行全方位监测评估,针对行业发展漏洞精准施策。同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解决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加强人才引育,壮大创新队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面向各类科技创新企业,构建完善的梯度架构,在宏观层面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分层分级政策支持;在微观层面为行业各层次人才量身定制技术培训。比如,成立专业引才机构和服务队伍,加大数字技术等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打造本地科技人才池。持续施行“飞地”人才引进模式,依托《德州市“人才飞地”认定管理实施细则》,充分调动高端人才创新积极性,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高端科技人才科研职业生涯的启动助推作用,根据实际需要、使用绩效和财政状况,逐步扩大中央高校、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高端科技人才的资助规模。并定期组织专业评估,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动态跟踪各地人才政策,持续完善高端科技人才工作机制,用政策的吸引力与事业的发展前景留住人才。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