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发力”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马啸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源于颠覆性科技创新,落脚点是产业创新,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我们要从优化发展路径、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畅通转化渠道三方面发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互动。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优化发展路径。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标志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成为驱动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应结合地方实际,发展人工智能,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强化转型支撑,夯实网络基础。大力实施德州市“人工智能+”突破行动,持续推动京鲁数谷、腾讯云小镇等优质项目建设,加速布局5G、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大模型所需的底层技术、算力、数据等关键要素给予精准引导,营造开放安全、包容审慎的产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构筑智能产业高地。以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为例,目前已累计引进孵化项目1200多个,在孵项目218个。未来,德州应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完善产业与应用互促共进、技术与人才紧密衔接、制度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全面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

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对于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精准赋能,全生命周期助力企业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特点不同,需求也有差异。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处于初创期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等困境,而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能够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与不同风险特征的企业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支持服务。加大德州《关于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支持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措施》的执行力度,完善“信-评-保-贷-投-易”融合服务体系,对企业进行全过程定制孵化与精准培育。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投入,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举措,鼓励金融机构拓展服务范围,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如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二是优化供给,坚持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发展科技金融,需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委托研发、检验检测等方式购买科技创新服务,并按服务费用总额给予创新券补助。

畅通转化渠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中的重要环节。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成果能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技术与需求的紧密对接。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科学创新走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企业是核心环节。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明确科技型企业主导地位,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促进科技部门与产业部门精准对接、高效协同,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二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从科技体制改革层面,规范地方政府与各类创新主体行为,让科研人员专注科研创新,持续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实施德州市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在基础研究、农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合作等领域开展一批重点项目,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学创新是创造知识的过程,产业创新重在把知识转化为社会财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起着重要桥梁作用。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平台、供给平台、中介平台,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其次,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专项行动,持续梳理建立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加强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项目与生产、研发与收益的对接力度。最后,构建产学研融通创新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通”的创新共同体。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