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芝
人口老龄化深刻影响社会发展。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百姓福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发展老年教育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实现“老有所学”;可以调动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强老年教育规划和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应对,在《德州市“十四五”养老发展规划》中,对全市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提出要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老年教育。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编制我市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对政策制定、决策执行、项目建设、经费管理等事项,横向协调、纵向服务,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向基层、规范发展”的老年教育格局。二是将老年教育纳入教育部门管理体系,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为老年教育服务,统筹推进老年教育有序发展。
推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扩大资源供给和有效覆盖。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在2022年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社区老年大学分校(教学点)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县(市、区)管辖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年大学分校或教学点,完善基层老年教育服务体系。2023年3月,部署实施社区老年教育“345计划”,即利用3年时间,每年分别建设社区老年大学分校或教学点30个、40个、50个,推进全市老年教育资源网格化,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随着我市老龄人口比重逐年加大,老年教育需求日益增长,老年大学常常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为满足需求,一是扩大建设社区老年教育主阵地,拓展办学空间。推进老年大学与各社区合作办学,延伸服务链条,利用社区场所开办社区分校或教学点,打造老年人“15分钟学习圈”;创新实践“嵌入式养教结合”模式,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将老年教育融入社区养老服务,构建“学习+养老”新模式。二是推动我市高职、中职院校开展老年教育。大中专院校具备丰富的师资、设施等专业资源,可以采取举办寒暑假老年进修班、培训、讲座等形式,将院校操场、功能室、图书馆等面向老年人开放,实现院校公益性价值。三是健全老年开放大学教育体系。推进我市老年开放大学建设,发挥体系优势,整合共享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专业师资,形成老年教育共同体。四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间资本参与,引导非营利企业、社会团体等机构投资兴办老年教育公共服务项目。
拓展内容和形式,提升老年教育质量。德州市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主力军,把文化养老作为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了书法、绘画、声乐、器乐、舞蹈、运动、保健等专业。为了应对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一是在内容设置上不断迭代升级。从休闲娱乐向知识技能型转变,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挖掘和释放老年人的经验智慧,鼓励老年人发挥潜能,增加参与社会的教育内容,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根据德州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开展老年教育,开发具有历史人文、区域民俗特色的老年教育活动,打造具有德州特色的老年教育品牌。二是加强“互联网+老年教育”建设。开发适合老年人远程学习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打造触手可及的学习终端,实施“指尖工程”,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三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探索建立“专职+兼职+志愿者”的老年教育教师队伍,加大高校培养老年教育专业人才的力度,会同教育系统内的专业教师组成老年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推动我市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德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