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潮丨跨越千年,答案在尼山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尼山观川亭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此后千年,坐听弦诵声,细嗅杏坛香。时间不言不语,以另外一种方式,让孔子永远活在当下。

7月10日上午9点,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济宁曲阜开幕。十四年来,不同肤色、语言、信仰、教育背景的专家学者们,怀揣着不同的时代之问、学习之问、生活之问来到尼山,找寻答案。

本次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主题。文明与文明的对话,是为了寻求共识,是为了寻找方向,而尼山的答案藏在“尼山之问”中。

何以尼山

文化总是融于风土、人文、自然环境中,而尼山记录了儒家文化的来路,深藏着中国古代的智慧。尼山脚下的夫子洞,相传是孔子的出生地,鲁源村是孔子成长的地方,而颜母庄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孔子母亲的传说。这些流传而来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仁爱思想、和为贵的价值观、天下大同的理念,都自尼山而出,散向远方。

尼山是独特的,更是包容的。包容,意味着交流和接纳。两千多年来,尼山和儒家文化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经历了中华各民族的不断汇聚融合,和历朝历代的政权演变,儒家文化与其他学派、思想体系始终能够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兼收并蓄。正是这份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核,深深影响着后世中国两千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始终展现出新的面貌。

尼山“论见”,论的是什么

如何以古代智慧应对现代挑战?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与会记者的一则提问,也是尼山“论见”的起点,论的是什么呢?从主论坛、分论坛的主题上看,有儒家学说与西方文明的碰撞、有体育文化领域的讨论、有中医药文化的交流,还有首次开设的家庭文化研讨。可见,这是一场多领域、跨文化的相聚和交流。

在圣山、圣水、圣地的圣境景观里,各国代表和学者各抒己见,传递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看待人类文明、社会变迁、人文艺术、医药科技的态度。这样的“论见”为各地区的文明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共性与特性也得以展现。

如果说西汉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那么,如今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则为全球的文明互鉴提供了对话的平台和可能。

尼山之问,如何作答

“论见”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共识,站在宏大的时代命题面前,尼山有自己的答案。

尼山论坛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既要知己也要知彼。在一场又一场的讨论中,找到了文明的共同之处,比如此次首开的家庭文化研讨,让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婚育观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更加具象、更加亲和。

尼山论坛还告诉我们,现代文明的发展,要众学不要独学。孔子以一己之力游说天下,进而创生了儒家思想体系,他说“天下大同”、他说“和而不同”,正是尼山为现代文明发展早已准备好的答案。以和谐的方式寻求合作,包容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特性,加强交流共建,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

尼山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宝藏,更是责任,是使命。它给予我们历史沉淀的力量,在新时代锚定文明的坐标,聚力远航。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