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坚持机制筑基、场景赋能、精准施策,抓紧抓实全民守法普法工作——深耕普法沃土 浸润百姓生活
□本报记者杨鸣宇 本报通讯员殷芳
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我市抓紧抓实全民守法普法这一长期基础性工作,在守正创新中深耕普法沃土,在普治并举中破解治理难题,法治文化蓬勃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八五”普法期间,全市12个单位被确定为省级(公益)普法联系点,4项试点入选省级普法改革项目,12家单位、42名个人获全国及省通报表扬。
机制筑基,以创新思维搭建普法“四梁八柱”
我市把机制建设作为“八五”普法的“先手棋”,从思想、组织、创新三个维度发力,让普法工作从“零散推进”转向“系统集成”。
思想引领是根本,组织制度是保障。我市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党员学习重要内容,每年制定学习宣传主题活动方案。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联动发力,先后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会议10次、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会4次,印发相关文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协同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市县两级同步启动“八五”普法,围绕法治乡村、营商环境等领域出台42部文件,织密普法经纬网。此外,我市推动将普法贯穿“立、执、司、守”各环节,创新“普法提示函”“法治督导意见书”等做法,制定“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办法,形成“年初有计划、中期有反馈、年终有总结”的闭环机制。
今年6月,我市召开中泰投资贸易暨法律服务交流会,150余家中泰企业、涉外律所、仲裁以及财政、税务、商务等部门,深入探讨双方的贸易政策、市场趋势和法律需求,十余家单位就国际投资、贸易和商务考察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当前,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频发,面对涉外法治新需求,我市创新成立全省首个市级司法局涉外法治工作科,组建载熙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举办中泰投资贸易暨法律服务交流会,为企业“走出去”、外企“引进来”提供全流程法律护航。针对企业法治需求,打造“德法通”微信小程序,组织“百名律师进千企”“律企同行法护营商”等活动,帮助中小企业将法律保护关口前移。
场景赋能,让法治文化融入“毛细血管”
深耕阵地建设、载体创新、公共服务、行业治理“四个领域”。我市把法治文化植入生活场景,让“纸上法律”变成“身边法治”。以全省“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试点为契机,将法治元素融入德州黑陶、红绿彩、剪纸、西河大鼓等非遗技艺,开发20多种普法文创产品,创作300余部法治动漫、微视频。
同时,跳出“念条文、发手册”的传统模式,推出法治德州普法表情包、普法彩铃、司法局长来普法等新媒体作品,打造“德小法”“‘枣’来学法”等普法形象,“蓝鲸工作室”“沿着运河去普法”等法治文化品牌,《100秒法律小课堂》累积播放量超3000万次,举办法治书画展、文艺汇演1000余场次。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法治文化传播网络。目前,全市建起400余处法治文化广场、长廊、主题公园,1000余个“亮屏入户”电梯点位滚动播放法治知识,5000余处村级法治文化阵地成为“家门口的普法课堂”。线上更有政法机关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组成的普法矩阵,年均覆盖群众超50万人次。“抬头见法、随手学法”,已成为德州人的生活日常。
坚持“在服务中普法,在普法中服务”。我市建成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41个,开通14条法律咨询热线,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双号并行,24小时守护群众法律需求;在社区、乡村设立4269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联络点,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进法治医院、法治学校、法治国企、法治乡村建设。全市累计创建1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140个全国及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所学校获评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精准施策,让法治宣传有“温度”
我市聚焦领导干部、青少年、乡村群众、特殊人群“四个人群”,量身定制普法“套餐”,推动全民法治素养稳步提升——在2023年全省法治素养抽查测试中,我市平均成绩位居全省首位。
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带头学,法治成为“必修课”。我市创新“一把手”学法、述法、谈法、用法“四法融合”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规清单制度,每年组织10万余名党员干部在线学法考法,实现“以考促学、以学促用”。市县乡三级1.4万余名党政机关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开展年度专题述法,“一把手谈法治”栏目在电视台、新媒体平台播出270余期,让领导干部成为法治建设的“领头雁”。
7月17日,德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组织的“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走进南龙社区,为青少年上法治教育课。我市紧抓青少年“关键群体”,深入推进“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集成改革”,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100%,建成59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模拟法庭、法治讲座等活动7000余场次。
村里有了“法律明白人”,产生纠纷也不再吵吵闹闹了。我市集中开展“1+1+ N+X”行动,培育村(社区)“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为核心的“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2万余人,打造“学法用法示范户”6600余户。此外,我市紧抓特殊人群管理,畅通司法所、派出所、监狱联动渠道,建立“法治联合体”“警司联动”机制,统筹推进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五项工作”,将法治教育从“出狱后”延伸至“服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