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深化改革 激活内生动力——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十一
□本报记者王贺 本报通讯员李禄超
从2021年8月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系统集成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动县(市、区)改革落实落地的意见》至今,德州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一批具有德州特色的改革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在全国率先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集成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模式,率先推出“县镇同权”和镇街底线集成改革,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成为全国品牌,“金服制度”等典型做法获全省推广……
五年探索实践,从动能转换到社会治理,从项目建设到产业升级,从经济提速到民生改善,德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留下清晰的改革足迹。
以党建引领 打好深化改革“组合拳”
9月30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审议《德州市支持企业降本增效若干改革措施》《德州市水预算管理办法(试行)》文件。
“十四五”期间,全市先后召开市委深改委(组)会议20多次,审议改革方案50多个,围绕国家战略落实落地、高质量发展、民生、基层治理和党建等领域,承接相关改革试点600余项,实施集成改革任务30余项,20项改革探索在全国推广,全市改革工作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改革来到“深水区”,如何啃下“硬骨头”?只有坚持党建引领,集中要素攻坚。“十四五”期间,我市跳出传统的“单打独斗、逐个推进”模式,坚持以党建引领进行系统集成改革,通过“动体制机制、动人员编制、动金钱利益”,持续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障碍,有效激发了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领导挂帅、分级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推动系列集成改革,市级领导领衔推进落实重大改革任务,各专项小组、牵头单位、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齐抓共管促改革的强大合力。
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我市每年出台一份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的改革方案。从2021年注重打通县域推进改革落实“最后一公里”,到2022年组织推进“十大集成改革”,再到2023年、2024年、2025年深入推进系列集成改革,各项改革工作密切联动、压茬实施,构建起完整、联动、行之有效的改革链条,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坚持市县协同、部门协同。我市探索建立“1+5+N”系统集成改革推进模式,形成以上率下、协调联动抓改革落实的大格局。在具体改革事项操作中,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闭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市委改革办、市人社局等27个部门联合出台“1+1+N”工作推进方案;推进党建“跨村联建”集成改革,11个责任部门和单位制定23条推进措施,同步配套26条支持保障政策……日益完善的工作机制,推动全市集成改革工作朝着措施集成、力量集成、效果集成的方向一路向前。
当前,全市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张张改革“施工图”变成“实景画”,一份份改革“路线表”化为“成绩单”。
以发展为先 用改革的办法解难题
10月21日,总投资50亿元的先导科技半导体激光雷达及传感器产业化项目在天衢新区投产,标志着全国首个覆盖“材料—芯片—整机”的激光雷达全产业链在我市成形。以先导科技、有研半导体等项目为引领,目前,天衢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已形成包含基础材料、封装测试、器件模组等多个关键环节的产业链条。
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是我市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2021年,德州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链长制并实体化运作,持续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体制机制。通过集中打造十余条标志性产业链,德州在“十四五”时期连续4年入选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连续5年入选中国数字城市百强市。同样在这一时期,我市农业、服务业也实现跃升:在全国率先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集成改革,5年任务3年完成,现已启动实施新一轮绿色“吨半粮”工程三年行动。服务业方面,持续深化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集成改革,推出“报废机动车回收e网通”平台,成为全国汽车领域以旧换新与绿色消费相结合的创新典型案例。
产业兴旺的关键,离不开人才、资金、土地以及服务体系等要素的保障。
前不久,自然资源部印发《新增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66个城市,德州成功入选。近年来,我市扎实做好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连续3年再开发规模居全省第一,大量低效土地得以盘活。同时,持续深化金融服务制度改革,引导金融资源下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过去5年间累计向金融机构推介重点项目和企业5000余个,促成融资近800亿元。
“十四五”时期,我市还大力开展了如“授权松绑”人才综合改革、新能源综合利用集成改革、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等一系列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的改革实践……全市资源要素利用水平朝着“人”尽其才、“地”尽其值、“货”畅其流、“物”尽其用、“财”尽其力的方向持续优化。
优化营商环境,也是激活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改革领域。
5年来,我市坚持以集成改革思维抓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连年印发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方案,累计推出466项改革举措。在全省率先探索“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模式,连续4年共推出190个改革项目,解决了一批企业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坚持“一件事”集成办,以高效服务助力企业群众创新创业,稳步推进国务院部署的42个重点“一件事”落地落实,集成235个关联事项办理流程材料,实现压减70%以上。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就医费用报销等“一件事”改革惠及千家万户,用林用地等“一件事”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车检集中注册地备案、高效开工、商保结算、农机个转企等“一件事”经验做法成效显著。此外,市、县两级还组建了人数达1.1万名的首席政府服务官队伍,常态化对接服务5万余家企业,累计解决各类问题诉求7000余件。
依托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十四五”期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0万户,居全省前列。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德州位居进步最明显的5个地级市首位。
坚持人民至上 持续释放民生红利
今年3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结果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获“A+”等次,跻身全国三级综合医院前10%。全市同批参评的4家三级公立医院全部达到B级以上等次。
“A+”成绩,是我市坚持以改革惠民生的重要见证。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改革为民的价值取向,聚焦改革“小切口”做好民生“大文章”,从医疗到教育、从就业到养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持续深化改革,让群众就医不再难。聚焦分级诊疗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我市争创国家级试点9个、省级试点44个,获评国务院督查激励;深化便民惠民改革,全市开通“掌上医院”16家,服务群众634万人次;大力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就医模式,就医时间由5年前的3.5小时缩短至45分钟;4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互认共享,为患者节省费用3087.11万元。
持续深化改革,让教育更加优质。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全市建立义务教育集团和教育联盟184个,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我市推动课程改革,探索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小学低年级无纸笔评价被评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和典型做法。持续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普职融通、中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培养,7所学校31个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专业点成功获批。
持续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5年来,全市新增城镇就业每年保持在5万人以上,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8.8万人。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全市农村就业人员达到251万人,占总量的86%。
持续深化改革,织密社会保障网。有序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我市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覆盖群体不断拓展、保障形式逐步完善。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3.9万人,较“十三五”末增加25.8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较“十三五”末增加18.5万人、21.4万人。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全市现已落实集体补助村居365个,数量居全省首位。
同样在这5年间,全市25万群众“出棚进楼”,保障性住房建设惠及10.5万户家庭,改造老旧小区845个、用电自管小区307个,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快速升级;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构建了困难群众救助帮扶闭环运行体系;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2025年“跟着电影去旅游”全国启动仪式在德州举办,2025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德州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开花……今日德州,已经将改革的篇章,书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中。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实践永无止境。
展望“十五五”,德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必将续写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