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阴雨 抢农时 保粮安


10月11日,在乐陵市山东冀鲁边乡村振兴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的烘干点,湿玉米完成脱粒后进行烘干作业。 崔昕摄

脱粒后的玉米输送至分粒、分拣系统

辛寨镇协调闲置厂房晾晒玉米。尹睿摄

王凤楼镇李家楼村,志愿者帮助农户收玉米

陵城区于集乡组织农机进行玉米抢收。李月摄

原标题:截至昨日,全市秋粮收获449.15万亩,占应收面积52.48%——战阴雨 抢农时 保粮安

□本报记者 邓静 本报通讯员 袁另伟 朱雪松 庞占英

10月13日,持续多日的阴雨终于停歇,田野间,秋收作业争分夺秒。

进入10月以来,德州遭遇连续阴雨侵袭。我市超前部署、精准施策,围绕农机调度、粮食烘干、帮扶指导等关键环节打出组合拳,全力推进抢收、抢烘、抢种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截至10月13日,全市秋粮收获449.15万亩,占应收面积的52.48%。

闻雨而动 指挥调度到地头

秋雨绵绵,农时紧迫。一场“三秋”保卫战,在周密部署中迅速打响。

10月4日,市委书记田卫东到平原县调研指导“三秋”生产工作,他强调,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组织农业技术力量深入田间一线,指导农民高效有序开展秋收作业,统筹做好晾晒、烘干、仓储等工作,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要压茬推进小麦秋种工作,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全市“三秋”生产专题会议、“三秋”生产工作视频会议、秋粮生产形势分析暨“三秋”生产工作座谈会等会议相继召开,分析形势、部署任务。农业农村、应急、气象等部门握指成拳,建立工作会商机制,综合研判雨情、水情、墒情,及时处置突发情况,为抢收抢种提供精准“导航”。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抢种战。关于应对连阴雨天气全力抓好秋收秋种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确保秋季粮油作物收获的紧急通知等通知相继发出,“三秋”生产应急预案、应对“三秋”连续降雨天气技术指导意见、秋收秋种工作指导服务明白纸、冬小麦施肥配方与建议等及时出台,安排秋粮怎么抢收、怎么烘干、怎么晾晒,小麦如何播种,形成一套清晰具体的“作战方案”。

确保秋粮丰收到手、秋播不误农时,成为“三秋”生产最紧迫的任务、全市上下最深切的牵挂。

装备攻坚 打通抢收抢烘堵点

10月12日,秋雨淅沥,临邑县林子镇苗甫庵村的玉米地里,一台经过改装的四驱收割机正奋力在泥泞中作业。该镇华辉合作社通过多次试验和调试,将普通收割机升级为四驱配置,大幅提升了在湿滑田块中的行进能力和作业效率。

“这种履带式收割机在雨后松软田里行走不陷车、不伤地,收割进度快多了。”合作社负责人蒋克辉说。

连日来,齐河县胡官屯镇的金穗合作社,4台履带式收割机昼夜不停抢收玉米。“我们每台车配备两名司机,歇人不歇机,日收割面积接近180亩,合作社的烘干塔同步运转,做到即收即烘、颗粒归仓。”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介绍。

我市围绕“有机具收、有场地晒、有设备烘”全面发力。全市检修农机具25万台(套),储备大中型拖拉机1.4万余台、履带式收获机械237台,引进跨区作业机械作为补充,备用水泵7万余台。同时,向社会公布218个粮食烘干点服务热线,441台烘干机全面启动,日烘干能力达6.9万吨。

各地涌现出一系列妙招实招,解决农户急难愁盼:乐陵星光糖业启动烘干设备并按市场价收购湿玉米,日处理能力达5000吨;武城县推出可移动烘干机,服务进村、成本减半;临邑县将工业烘干设备转用于农业,实现24小时运转;平原县推动18家烘干点享受农业电价;庆云县协调企业厂房作为“共享晒场”。

市、县两级积极组织开展代烘服务,并协调县域间烘干能力互补。省、市财政还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玉米烘干与抢收作业,全力减轻农户负担、保障粮食安全。

党群同心 服务直达“最后一米”

面对严峻的秋收考验,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各类志愿服务力量迅速集结,将帮扶服务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打通了保卫丰收的“最后一米”。

天衢新区赵虎镇马庄村的百亩玉米田被水围困。10月10日,接到村民求助,村里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找准症结后,当即联系挖掘机,带领群众冒雨奋战3小时,成功开挖了一条30多米的排水沟,解了玉米田“围困之急”。

禹城市安仁镇俭刘村锣鼓队化身“助农生力军”。这支由20多名村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成员包括老党员、返乡青年等。目前,已累计帮助农户抢收玉米20余亩。

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家庭“收粮难”问题,各县市区组建“秋粮抢收志愿服务队”,提供从收割到运输的“一条龙”帮扶。各地不少合作社推出仓储服务,农户可先行储存粮食,待价格合适时再售卖;广泛发布“烘干地图”,让农户第一时间找到最近的烘干点。

全市组建起覆盖市县乡三级的“三秋”生产帮包指导组,汇聚党员干部、技术专家等精干力量7000余人,逐级包保,责任到人,构建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战三秋、保粮安”指挥帮扶体系,确保力量沉下去,服务送上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