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对“三秋”连续降雨天,我市出台相关技术指导意见——分类抢收减损失 “四补一促”提质量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邓静 通讯员陈超)10月10日下午,德州市气象台发布连阴雨跟踪预报:根据最新预报资料分析,11日至13日凌晨,德州市仍持续阴雨天气,其中11日中雨,12日大雨,全市平均累计降水量40至60毫米,13日白天连阴雨天气结束。秋收秋种窗口期主要为13日白天以及14日、16日、18日以后。为指导各地有序推进秋收秋种工作,我市出台相关技术指导意见。
做好农田排水,加快散墒。及时清理田间沟渠、边沟内的杂物与淤泥,保障排水通道无堵塞。对积水较深、排水不畅的地块,开挖深沟增加排水深度,缩短作物受涝渍时间。对于无积水但土壤湿度过大的地块,开挖沥水沟,排出耕层滞水,提升土壤透气性。
玉米抢收是当前首要任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专家提醒,要坚持分类抢收减损。对于成熟早、茎叶干枯、出现倒伏的玉米要坚持“人机并上”,宜机则机、宜人则人,对墒情适宜的地块,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加快机收进度。对土壤湿度偏大、机械能够进田的地块,调集履带式收割机或改进的适宜机械抢时收获。对积水严重机械无法进田的地块,组织动员人工收获,也可动用无人机进行运送,确保应收尽收、早收快收。对于成熟后玉米依然青枝绿叶的,不宜抢早收获。
在加快玉米收获进度的同时,要科学晾晒、烘干,防止霉变和发芽造成“二次损失”。具体措施为:收获的玉米果穗,应先离地储存或晾晒,通风降水,待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再脱粒烘干。按照就近原则组织应急抢烘,做好批次安排,科学合理拉运,或及时调用移动式烘干机,避免湿粮长期堆放影响粮食品质。
整地与播种质量是秋种工作的关键。小麦播种时要掌握播期服从墒情,播期服从整地质量,播量和播期相对应,坚决做到宁可晚播,也要适墒。要采用“四补一促”为重点的小麦晚播应变栽培技术,即:以种补晚,选择中多穗型品种,做好种子包衣,避免“白籽下地”;以好补晚,切实提高整地质量,杜绝在土壤过湿情况下抢耕抢种,对推迟时间较长的晚播地块,可因地制宜采用深松、旋耕、免耕播种等方式进行整地播种;以密补晚,要根据“早播少播、晚播多播”原则,视情加大播量;以肥补晚,播种时要施足底肥,增强小麦抗逆能力;以促为主,田管措施适当前移,适时开展镇压划锄,保墒增温,促苗早发快长。对于苗情偏弱的地块,肥水前移,促苗情转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