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送到企业心坎 监管护航民生民利

原标题: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不断丰富“政策包”、用好“工具箱”,以实干解难题——服务送到企业心坎 监管护航民生民利

□本报记者董建新本报通讯员王观松徐晔

秋日的德州,从智能制造车间的机械臂精准运转,到政务服务窗口的业务高效办理,再到市井街巷里商户安心诚信经营,一幅企业干劲足、市场有活力的“营商生态图”铺展开来。而这也是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以“强监管、优服务、促发展”为主线,用实干解难题、以创新赋能发展的生动写照——

成功争取17个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工作联系点;截至今年8月底,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3.2件,同比增长33.9%,增幅连续25个月位居全省首位;全市新材料、生物医药领域的47家重点企业转化专利1095项,专利转化率达88.38%,效益累计超过60亿元。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丰富“政策包”,用好市场监管“工具箱”,把服务送到企业心坎上,把监管做到群众期盼处,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市场监管领域的强劲动能。

暖企助航——以“雪中送炭”的温暖 点燃企业发展“引擎”

“工作人员两天多地奔波,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州营商环境的温度!”回忆起今年6月的股权变更风波,德州盛云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盛世藩仍难掩激动。两年前,旅居海外的盛世藩凭“有效期内临时居住证”在德州扎根创业。如今企业扩张需要调整股权,却因之前证件与现有系统不匹配,手续卡在了关键节点。“资金即将到账,手续若办不下来,整个计划可能就要搁浅!”盛世藩回忆。

得知企业困境,市市场监管局启动“急事急办”机制:工作人员两天内辗转济南、庆云等多地,主动对接省直部门打通数据堵点,最终高效完成股权变更。“这件事让我们下定决心扎根德州。这里不仅有产业沃土,更有‘把企业事当自己事’的贴心服务。”盛世藩的感慨,也是许多在德州发展的企业家的共同心声。

在德州,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不只是“及时雨”,更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研发首款原料药过程中,从突破技术瓶颈、规范临床试验,到推进上市审批,市市场监管局全程安排专业团队联合行业专家跟踪指导,并协助对接省级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全程陪伴,为我们首款原料药顺利上市铺平了道路,也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样的“政企连心”故事在德州不是个例,而是我市市场监管部门服务企业的常态。为助力中小企业破解“成长烦恼”,市市场监管局深入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141名首席政府服务官定点联系322家企业,将技术指导、政策解读送到生产一线——

在武城县,市场监管部门以暖通空调产业为试点,开展个体工商户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统筹质量提升、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等资源,为产业集群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带动周边配套企业协同发展。

在平原县各小微企业,认证专员手把手指导企业准确把握质量管理关键控制点,推动管理规范化,提升品牌美誉度。

针对个体工商户“融资难”痛点,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各金融机构开展“个体工商户金融育苗行动”,创新推出“邮商助业贷”“惠商集群贷”等系列金融产品,有效破解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今年以来,共实现“个转企”2513户;累计培植首贷个体工商户2908家,提供贷款9.84亿元,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余额272.82亿元。

精准监管——以“刚柔并济”的智慧守护市场公平“蓝天”

“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就是我们的心头大事;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攻坚方向。”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毕志国表示。这句工作信条,早已融入市场监管系统每一次执法、每一项服务。

202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构建覆盖执法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从事前的“量体裁衣”精准普法,到事中的“合规指导”无感监管,再到事后“免罚轻罚”的闭环机制。90项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清单的出台,破解了“小过重罚”“类案不同罚”等问题的困扰。

“以前不小心漏报一项数据,就担心面临处罚;现在有了‘免罚轻罚’清单,出现问题执法人员上门指导整改,经营更有底气了。”德城区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柔性监管”带来的安全感。截至目前,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已办理减免罚案件821件,减免罚金额3192万元,既守住监管底线,更给了市场主体“容错纠错”的空间。

信用监管的“智慧升级”,更让“监管不扰企、服务不缺位”落地生根。随着全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深入推进,今年全市“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暨跨部门综合监管任务共涉及抽查对象6835户,其中3608户实现了“多部门联合检查、一次上门办完”。我市一家大型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年要接待三、四次不同部门的检查,现在一次就能搞定,省出的时间和精力能多跑好几个客户。”

此外,针对企业信用修复需求,市市场监管局建立“即申即办”机制,今年已帮助862户市场主体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助力“一时失信”企业重归发展赛道。

赋能升级——以“破壁攻坚”的创新 激活产业发展“核心”

“以前产品检测要送外地,来回半个月、运费上千元;现在在家门口3天出结果,研发周期缩短了一半!”9月19日,在天衢新区抬头寺工业园的空调通风实验室,德州隆达空调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运转的检测设备高兴地说,这个投资千万元的实验室可检测338个参数,不仅服务本地暖通产业,更成为行业“技术灯塔”——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检测成本几十万元,推动10余项行业标准优化升级。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布局“三大专业平台”:空调通风实验室为暖通产业护航指路,移动式压力容器(鲁北)技术中心为新能源装备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技术服务,纺织产业联合实验室助力纺织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跨越。三大平台如同“技术支点”,撬动相关产业产值快速增长。

质量强市建设的“精准滴灌”,让“德州制造”的品质底色愈发鲜亮。实施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工程,为每条重点产业链绘制“质量图谱”、制定“提升方案”:宁津电梯产业链串联起上下游企业,入选山东省质量强链试点;齐河县凭借“全领域质量提升”实践,跻身首批国家质量强县培育库;39家企业、83个产品斩获绿色产品认证,92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名单,“德州造”正以更高品质走向全国。

精选500余项高价值专利打造“定制化菜单”,122件专利许可备案落地,让“纸面成果”变成“生产线效益”。建立功能糖产业专利池和运营中心,打造“专利供需智能匹配平台”,推动德州功能糖产业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70%,真正实现了“创新引领产业、产业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

“我们将始终以‘公正执法、热情服务、团结奉献、事争一流’为标尺,在车间一线解难题,在市场前沿护公平,在服务窗口暖民心,持续擦亮德州市场监管品牌。”毕志国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