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调解室 巧解“千千结”

□记者董建新 通讯员李淑英

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大街小巷洋溢着浓厚的喜庆气氛,可在德城区法院黄河涯法庭的调解室里,气氛却有点紧张。

“不管咋说,你动手打人就是不对!这赔偿费用,一分钱也不能少!”倚靠在墙边的张某猛然直起身,撂下一句狠话后扭过头去。

“明明你们骂人在先,如今还把赔偿金额定这么高。依我看,这个年谁也别想过好!”坐在他对面的刘某,脸色同样难看。

时间倒回到几天前。张某和刘某是同村地邻,因琐事两人发生口角并引发肢体冲突,张某被刘某打伤。事后,张某的儿子情绪激动,多次到刘某家中讨说法,还把对方起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等款项。

按说本案并不复杂,审理难度也不大,但考虑到双方是地邻,德城区法院黄河涯法庭庭长李洁收案后,认为诉前调解、彻底打开双方“心结”,才是化解这起纠纷的最优解。

眼见调解室里气氛越来越僵,李洁起身给双方当事人倒上热茶,缓声说道,“大过年的出这种事,当然谁都不想让步,我要是你们,我心里也别扭。”李洁个头不高,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话语温柔而坚定。“可大家本是邻居,往前几十年是,往后的岁月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

一番话下来,双方当事人陷入了沉默。李洁趁热打铁,“常言道‘人和百业旺,家和万事兴’,你们真打算一直拧着这股劲儿?我今天作个见证,把赔偿定下来,大家高高兴兴回家过年吧。”

一句又一句真诚话语,慢慢抚平双方紧皱的眉头。1个多小时后,起初对立的两个人终于达成协议。“真感谢李法官,为我们的事这么上心,解决了两家人的矛盾!”刘某妻子握着李洁的手激动地说。

送走当事人,李洁这才得空猛喝几口茶水,和记者搭起话来。“黄河涯法庭位于城乡接合部,虽然离城区远,却离农民群众最近。”李洁笑着说,“我们受理的民事案子,不少是乡里乡亲的小矛盾,法官参与调解能够客观公正处理问题,为双方留下缓冲余地,让群众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时间解决问题。”

与黄河涯法庭一样,德城区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聚焦“调”字,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大量案件在诉前得到解决。不仅如此,他们建立“乡贤优先调、镇街配合调、法庭会诊调”矛盾化解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对于未形成诉讼的民事纠纷,由兼职调解员进行初步化解。对于已形成诉讼的纠纷,由法庭将案件指派给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调解员,由调解员主持并委托社区兼职调解员多方配合。对调解过程中遇到的争议事实、证据确认、法律适用等问题,由法官远程线上指导,真正实现矛盾纠纷“家门口化解”。

一个个小小的调解室,成为群众解忧的“暖心室”。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