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州地福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微藻培育和应用——17项专利打造国际水平微藻肥
□本报记者石少军 本报通讯员贾鹏 樊晨
7月11日,位于乐陵市的德州地福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微藻培育室里,技术人员正认真观察微藻培育情况。在微藻生物领域,地福来公司走在了全国前列——微藻技术和产品在小麦育种和大豆种植上的应用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微藻肥及微藻降碳设备热销全国。
地福来公司董事长段键介绍,企业核心业务为微藻生物技术的基础科研和应用推广,生产的微藻种类有固氮蓝藻和光合绿藻,都是陆生藻。固氮蓝藻完全可以替代氮肥,光合绿藻可以有效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绿藻本身会产生多糖及其它有机质,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微藻肥通过固氮蓝藻与光合绿藻的协同作用,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5%,氮肥利用率提高20%,在部分作物种植中可替代30%的传统氮肥施用。这种‘减肥增效’的特性,既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又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为破解化肥过量施用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段键说。
2018年,地福来公司落户乐陵,从最初的8亩试验田起步,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次年便将示范基地扩大至6000亩。到2024年,公司已建成10万亩高标准示范田,形成了“科研—示范—推广”的完整产业链。先后投资8000万元打造研发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在改良土壤PH值、重金属污染修复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建立了藻类研究中心,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五级扩培技术,并获得17项专利。在今年科技成果评价中,公司科研成果微藻肥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的意义在于应用转化。”段键说,近年来,微藻肥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德州财金智慧农业产业园,微藻肥的施用让圣女果甜度提升1度;在“吨半粮”高标准农田,微藻肥技术应用的两个测试点均打破单产纪录;在与省淡水研究院合作开展的国家级“上田下鱼”示范项目中,微藻生物技术更展现出多重生态效益,鱼塘水质氨氮含量下降50%,鱼类生长周期缩短45天,养殖废水经处理后直接灌溉农田,实现“鱼肥田壮”的生态循环。
“在微藻培养上,我们掌握了两项核心技术,一项是藻种筛选和驯化技术,让藻种适应高温、干旱、盐碱、极寒等不同气候和环境,目前,我们的藻种库是全国藻种品种最多的。”地福来公司办公室主任冯旭介绍,另一项包囊控释技术同样领跑行业,利用该技术,蓝绿两种藻类存放在一个容器中,能休眠存活18个月以上,没有这项技术,存活不到一个月时间。
目前,地福来公司已形成“生物科技+环保”双轮驱动格局,年销售额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