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丽娜本报通讯员侯晓雅
“今年我们村有200亩地开展了小麦良种繁育。亩产1300斤,每斤比普通小麦多卖0.1元,一亩地就能多赚130元。全村增收2.6万元。”近日,陵城区义渡口镇西许村党支部书记许满勇对记者说。
据镇党委书记孙丽苹介绍,全镇6万亩耕地,2万亩开展了小麦良种繁育,单这一项为当地群众每年增收260万元。
2022年以来,义渡口镇凭借鲁西北平原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将小麦良种繁育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通过深化与育种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构建标准化试验体系,推动小麦良种繁育迈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新阶段。目前,镇内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已与龙头企业达成稳定合作,建成鲁研、良星、山农大、农科院试验田,繁育推广小麦品种40余个,年繁育优质小麦良种1300万公斤,年产值达4290万元。
资源丰富:发展育种有基础
义渡口镇所在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全年冷热、干湿明显,光照充足,适宜小麦生长。境内有笃马河、马颊河穿境而过,水利资源丰富,抗旱排涝功能完善。耕地以二级地、三级地和四级地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小麦生长。近年来,通过开展“吨半粮”创建,全面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构建了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农业生产格局,大大提升了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
秉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镇政府积极对接行业优质资源,成功引入山东鲁研良种有限公司、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两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形成“双企一校”的合作格局,打造了占地1000亩的数字化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2.5万亩繁育区建设。
引进科研人才,提供智力支撑。该镇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团队成员开展实地考察指导,开展小麦品种对比展示试验,筛选适宜当地栽培、高产、优质的小麦和玉米品种;与上海复旦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德州学院等高校院所共建博士工作站,引进农业技术专家15名,常年提供技术服务。
科技赋能:育种迈入“智能时代”
为让育种产业扎下深根,义渡口镇与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等专业育种企业深度携手,构建起集繁育、试验、推广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这种“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既保证了育种方向始终贴合农业生产需求,又借助企业的技术储备和市场资源,加速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
科技的注入,让育种工作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迈入“智能时代”。该镇的“吨半粮”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如同育种基地的“智慧大脑”。通过实时数据自动接收、智能化分析以及决策建议,让育种从依赖经验判断转向依靠数据说话,实现了育种全过程的精准化管理。基地设立的院士工作站邀请赵振东团队全程指导。专家通过手机端就能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开展远程技术诊断和品种对比试验,为育种工作提供最前沿的技术支撑。
多年深耕之下,义渡口镇的育种产业已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全国连续11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济麦22”,便诞生于这片土地;在全国仅有的4个超强筋小麦品种中,有2个也出自这片育种基地。4年来,基地根据不同地力条件和种植用途,先后选育了40余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每年通过小麦品种国审、省审的就有2至3个,每个新品种都能实现5%以上的增产。
链条延伸:“接二连三”激活新动能
育种产业的“魔力”不止于田间,更在产业链的延伸中不断释放。
鲁研小麦中试车间的建立,成为三产发展的重要支撑。车间依托先进育种技术和优质小麦品种,开展小麦深加工研究与生产。在这里,小麦经过加工被转化为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他们研发出了全麦粉、面包粉等1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凭借优质产品,他们与多家食品企业达成合作,年销售额达500余万元。
从育种基地的“科技芯”,到田间地头的“丰收景”,再到加工车间的“增值链”,义渡口镇用一粒种子串起了“育—种—加”环环相扣的产业闭环。如今,这里的小麦良种覆盖全国小麦主产省份,深加工产品走进全国30余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