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紧盯发展前沿、强化科技创新,年营收883亿元——德州高端装备产业“智”领未来
位于德州天衢新区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园。记者路龙帅摄
□本报记者王志冕 本报通讯员贺晓宁 庞占英
10月13日,山东三森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装配车间内,龙门移动式数控钻铣加工中心正在高速运转。“这台设备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相当于5台设备联用。”公司创始人李光磊说。企业自2021年从济南迁至禹城后,历经上百次产品迭代,研发出龙门移动式数控钻铣加工中心,其钻孔精度从0.5毫米提升至0.02毫米以内,单台售价也实现成倍增长。
这是我市高端装备产业紧盯发展前沿,强化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我市抓紧抓实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链价值延伸、数字化转型等重点,推动高端装备产业链创新发展,全市高端装备产业规上企业达665家,年实现营收883亿元,均占制造业规上企业数量和营收的四分之一。
强化顶层设计 壮大链群实力
“十四五”期间,我市把高端装备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编制出台《德州市高端装备产业“十四五”专项发展规划》《德州市高端装备产业链细分产业集群三年发展计划(2023-2025年)》等系列文件,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同时,我市把高端装备产业链纳入11条标志性产业链,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统筹抓好产业招商、融链固链、产学研对接、企业家培训等重点任务,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先后承办“全国机械工业
经济形势报告会”“全国复合材料垂直生态人才联盟成立大会暨德州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论坛”等国家级、省级产业链活动,深化与中国机械研究总院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的对接交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开展总部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维度招商活动。今年以来,高端装备产业签约投资过10亿元项目7个,立项总投资100.7亿元。
目前,我市高端装备产业涵盖环保装备、风电装备、智能装备、机床装备等7大领域12个细分行业,拥有6家上市企业、7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2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培育出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个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3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创新引领 提升发展质效
作为高端装备产业链的骨干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德州恒力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历经近60年发展,其船用电机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5%。今年3月,企业自主研发的3MW级船用三相永磁轴带发电机获得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证书,是国内该功率等级产品的首张认证。
谈及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秘诀,公司总经理方正说,他们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构建智能制造体系,覆盖从基础设施到智能装备的全链条。“研发费用占比连续3年超过营业收入的5%,拥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高端研发平台,并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目前,我们拥有知识产权127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26项。”方正介绍。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市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搭建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成立德州市高端装备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深化与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央企国企的产学研合作,高端装备产业链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145个。
依靠科技创新开辟了发展新赛道,更推进了产业的绿色转型。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绿色节能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能效等级,高端装备产业链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29家企业获得碳足迹认证证书47张。凯盛晶华玻璃有限公司是国家级“绿色工厂”,引入国际先进的浮法玻璃熔窑节能综合技术,及时回收烟气余热,使富氧燃烧玻璃熔炉的节能效果超30%。
推动智能制造 加速产业转型
9月28日,2025年德州市高端装备行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召开。会上,市政府与中国联通山东省分公司、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发布了“5G+工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成果,多个装备行业数字化转型项目集中签约。
我市坚持以智能制造赋能高端装备产业数智化发展,培育了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先进级31家,国家级5G工厂1家,省级晨星工厂151家。朝阳轴承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5G工厂名录》,商用健身器材、暖通空调等2个产业获评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大脑,德州齿轮、小森精工等6家企业入选全省“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
我市还布局建设了北方应急救援综合示范区、德瑞智能制造产业园等19个产业园区,总面积达2.4万亩,为装备制造创造了广阔空间。德瑞产业园是我市唯一入选全省12个“十四五”期间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支撑项目,也是山东省首批数字经济园区之一。该园区是永锋集团倾力打造的钢铁智能制造生态圈,已入驻德国柏克乐装配式建筑等14个重点项目。
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促进中心主任刘红介绍,我市将抢抓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深海经济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智能装备、深化技术融合与产业链协同,推动高端装备产业链向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