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让思政课接地气润心田

原标题:武城县构建“关键节点+日常活动+制度保障”立体化思政育人模式——让思政课接地气润心田

武城县弦歌小学“思政开学第一课”

□本报记者李艺本报通讯员郭彩凤刘志宇

“先辈的自强,是烽火硝烟中的挺身而出;我们的自强,就藏在每一天的小事里。写好每一个字,跑好每一步,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都是我们践行自强的方式。”9月18日,武城县实验中学教师荀红娜为学生们带来一堂题为《铭记九一八 吾辈当自强》的思政课,鼓励学生们用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担当,争做阳光自信、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近年来,武城县委教育工委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路径,整合红色资源、本土文化与社会课堂,通过“关键节点+日常活动+制度保障”的立体模式,对全县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儿童开展全方位思政教育,为学子成长注入精神力量。

关键节点引路:“开学第一课”播撒爱国种子

九月份开学,武城县各学校以“思政开学第一课”为抓手,为学生系好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弦歌小学校长讲述本土抗日英雄戚烽的事迹,以身边故事传递家国情怀;第三实验小学邀请“兵教师”宣讲团,结合亲身经历开展国防教育;迪尔中学组织观看《建国大业》,借助光影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书本里的英雄变得鲜活了,我更懂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迪尔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李灏浦的感慨,道出了活动的育人实效。

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各学校灵活设计教育形式:第二中学将爱国视频与新生军训相结合,强化纪律意识与责任担当;第八实验小学利用德育教室中的实物史料,打造沉浸式历史课堂;幼儿园则通过趣味活动实现价值观启蒙,如第二幼儿园的爱国主题绘本讲解、第三幼儿园的“科技筑梦强国有我”实验秀,以及广运中心幼儿园“闪闪红星”涂色、“巧运军粮”闯关等游戏,让红色基因在孩童心中悄然生根。

特色活动赋能: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围绕武城县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开展“我的家乡在武城”活动,通过触摸本土历史,激发学子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建设热情,组织300余名高中、中职毕业生代表,走进山东神龙毯业、古贝春集团、四女寺水利枢纽等标志性企业和工程,触摸真实的发展脉搏。“我对武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到大学之后我一定会多向身边的同学宣传武城,推荐武城。”武城县第二中学毕业生董哲参观后说。

武城县还积极推动“行走的思政课”,与烈士陵园、法院、消防队、档案馆、德杰国防、明德红色基地等单位合作,开发思政访学课程20余次,组织超千名学生参与实践。通过“进展馆、走遗址、访英雄、祭烈士”等形式,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制度保障长效:“首课负责制”实现思政日常化

“陈景润当年在简陋的房间里,抱着数学书、握着笔,用演算纸反复推导难题,就算遇到无数次困难也没停下。咱们算加减法、做应用题时,也要像陈爷爷一样学习这种‘钻研不放弃’的精神。”9月22日,武城县第四实验小学数学教师纪桂云在上课前将一张印着陈景润演算手稿的图片投在屏幕上,向学生们介绍。

为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武城县全面推行“首课负责制”。每日第一节课或每周学科首课的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结合时事热点、社会焦点或学生成长困惑,开展简短而有力的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思政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将继续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丰富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让思政教育在校园内外绽放光彩。”武城县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县教体局党组副书记孙怀强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