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检察院:人尽其才 能动履职展风采

原标题:德城检察院精心搭建多维培养平台——人尽其才 能动履职展风采

“AB”融岗让干警淬炼“十八般武艺”

“梦启航”未检团队开展法治宣传

一线办案积累实战经验

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平台

□本报记者董建新 王志冕 本报通讯员于翠娟 高忠祥

近日,全省知识产权检察业务岗位大练兵传来捷报:德城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许辉获评山东省“知识产权检察拔尖人才”,并成功入选山东省知识产权检察人才库。这是德城区检察院深耕人才培育沃土结出的又一硕果。

近年来,德城区检察院以培养“全科型”人才为核心抓手,精心搭建起人人可成才、人人能展才的多维培养平台,激活干警潜能,让履职活力如泉涌流,用“人尽其才”破解基层检察院“人少案多”的难题。

“AB”融岗 多岗位培养业务“多面手”

“基层刑检部门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办案是主业,但绝不是全部。”9月15日,德城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青年检察官张晓雅说。她的身份不单单是刑检干警——作为该院“青检苑”的负责人,组织青年活动、策划学习项目也是她的重要工作。短短几年间,“全省检察机关经济犯罪检察辩论赛风采奖”“全市刑事检察策论写作竞赛标兵”等荣誉接踵而至,全方位的历练让张晓雅迅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政治部干警田晓倩则有着不同的成长轨迹。刚入职时,她便被安排到业务部门“轮岗修行”,跟着检察官跑现场、理卷宗、办案件。“这段‘全科经历’太重要了!只有亲手办过案,才懂业务的门道,讲好检察故事时才更有底气,服务保障才能干到点子上。”

这样的发展路径,源于德城区检察院创新推行的“AB”融岗工作制。结合干警的年龄层次、岗位特点、专业背景和个人特长,每个人在深耕主岗位“A岗”工作的同时,根据院里的统一安排,兼顾辅岗位“B岗”工作。从刑事检察到综合行政,从案件管理到普法宣传,“AB”融岗让干警在实践中淬炼出“十八般武艺”。

不仅如此,德城区检察院还精心打造“向新力”检察沙龙、“青检苑”、“青锋学堂”等特色平台,为青年干警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打破部门壁垒,让干警在不同岗位‘摸爬滚打’,才能积累足够的办案经验,筑牢成才根基。”德城区检察院党组副书记方春旺表示。

跨部门融合 协同作战中释放“战斗力”

不久前,德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办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时,敏锐发现公益诉讼线索。跨部门融合履职机制迅速启动——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检察联手,用“增殖放流”的生态修复方式替代传统赔偿,让受损水域重新焕发生机。

“只有坚持刑事打击、公益诉讼、生态修复、普法教育‘四位一体’,才能把检察职能履行到极致,真正守护好生态环境。实际上,很多公益诉讼都需要部门间互相配合进行。”德城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李娜解释道。

为了让干警综合素能充分释放,德城区检察院不断深化“四大检察”融合履职,让跨部门办案成为检验协同能力的“试金石”。例如在职务犯罪检察领域,选派10名来自不同部门、侦查经验丰富的干警组成一体化复合型办案团队,统筹联动办理案件20余次,促进干警战斗力节节攀升。去年以来德城区检察院1人入选全省职务犯罪检察人才库,3人跻身全市检察机关侦查人才库,便是最好的证明。

近年来,德城区检察院先后打造“梦启航”未检团队、危险驾驶办案团队、食药环案件协同团队……一个个跨部门一体化团队相继成立,催生出一批既通刑事检察,又懂公益诉讼等业务的“全科检察官”,办案质效得到显著提升。

“跨部门团队打破了条线壁垒,进一步优化了人员配置,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铺就了快车道。”李娜的话,道出了融合履职的深层价值,“干警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检察履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一专多能 传帮带中锻造“全能型”

“基层检察院案子多、人手紧,一人多岗、身兼数职是常态。”方春旺坦言,“这就要求年轻干警练就‘多面手’功夫,既要做优强项,更要补齐短板,做到提笔能写、张嘴能说、遇事能干、有案能办。”

在人才培养上,德城区检察院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培育精通一两项业务、能啃疑难复杂案件的“专家型尖兵”,也打造熟悉“四大检察”、能驾驭多领域工作的“全领域人才”。以未检检察工作为例,不仅要把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精办细,还要扛起“教育、感化、挽救”的责任,推动“六大保护”协同发力,真正实现“治已病”与“防未病”并重。

为此,德城区检察院打造“导师制”传帮带工作法,业务骨干当“师傅”,带着年轻干警“同办一个案、同出一次庭、同写一份文书”,从证据审查到法律适用,从庭审辩论到文书撰写,“一对一”全过程指导,让“徒弟”少走弯路。同时细化各类人员监督管理职责清单:检察长和入额院领导带头啃“硬骨头”,办理有影响力的引领性案件,用行动树标杆;部门负责人严格审核把关,让办案经验与团队智慧碰撞出火花,确保每个案件都办得准、办得实、办出高质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