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临盘街道以工业为骨、农业为脉、文化为魂、治理为基,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三产融合“金钥匙” 打开居民“幸福门”
临盘文化广场
临盘街道非遗展览活动
秋月梨丰收
村民在“卧龙槐”树下聊天
忘忧花园内,几对新人在拍婚纱照
华邑氢能产业园内,氢能重卡整齐停放
□文/图本报记者徐冬晓 姜伟 本报通讯员周海英 刘翠花
金风送爽,沃野流金。九月的临邑县临盘街道,犹如一幅铺开的美丽长卷。田野间,玉米在秋风中摇曳;工厂内,机器飞转车流不息;村落中,文化底蕴浸润烟火气……
作为乡村振兴德州实践的生动样本,临盘街道以工业为骨、农业为脉、文化为魂、治理为基,交出了一份又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值此丰收时节,我们踏秋而行,探寻其振兴密码。
工业强基:硬核动能撑起发展“脊梁”
工业是临盘街道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临盘街道在工业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多元化发展,逐步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轮廓。
步入临盘街道华邑氢能产业园,活力扑面而来:一期标准化厂房里,电堆生产线高速运转,汽车组装线有条不紊;展厅内,展示着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罐等核心技术成果,以及氢能助力自行车、氢能无人机等。
“这是街道工业转型的‘核心引擎’,不仅填补了区域氢能产业空白,更以‘制—储—运—加—用’完整产业链磁吸上下游企业,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旗帜’。”临邑县政协副主席、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万里的话语掷地有声。为助产业园“加速跑”,街道主动对接争取政策红利,推动德州跻身“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协调简化审批流程,为企业腾出发展空间。如今,氢能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此扎根,为工业经济注入“绿色动能”。
在氢能产业园的带动下,临盘街道工业版图不断扩容,龙头企业的“领头雁”效应愈发凸显。华邑化工作为骨干力量,纳税超亿元,以精细化工产品深耕细分领域,其严苛的环保标准与先进技术,成为区域化工产业的“品质标杆”。德利实业、能奥石油、金秋生物等企业紧随其后,共同构筑起街道财源建设的“四梁八柱”。今年上半年,全街道净入库税费达13160万元,过百万元纳税企业增至11家,工业的“金色丰收”为发展筑牢了经济根基。
大项目建设成为工业发展的“强支撑”。中石化中试平台已初步完成设计和土地购置计划总部审批,未来将成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金秋棉业加工厂10万吨精制棉及仓库项目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投产后将进一步延伸棉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京邑再生资源科技年拆解报废汽车1.5万台项目设备基本到位,即将开启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新篇章。
项目的稳步推进,离不开街道“全周期服务”的保驾护航。街道推行“CGO企业服务官”制度,选派懂经济、会业务的骨干干部下沉企业,严格落实“三个第一”服务标准——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解决,今年累计办结企业诉求176件。搭建“线上+线下”服务矩阵,集成税务、行政审批等7部门力量开展“云办公”。在济南高速临盘段项目中,仅用3天就协调解决施工用土调配等难题9件,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效率提升40%。驻企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快速解决国道513路段2.3公里辅道建设、天安化工园区道路维修等问题,以高效服务破解企业发展痛点,让工业发展的“丰收”势头愈发强劲。
农业富民:特色产业结出“丰硕之果”
“你看这玉米长得多壮!今年玉米播种质量好、雨水充沛,预计产量能高过去年。”肖家新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春指着成熟的玉米对记者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临盘街道始终将农业视为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以“吨半粮”建设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引进六和食品、牧原饲料等农业龙头企业,串联起从田间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走出了一条“粮满仓、钱满袋”的富民路。
坚持“书记抓粮”不动摇,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策”战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粮食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农机补贴、抗旱排涝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发展起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00余户。大力推行农水联网工程建设,实现街道全部农田水相连、路相通,为高产创建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条件。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培养“农博士”“农秀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精细还田、深耕深翻等技术,为粮食高产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了“土经验”与“科技术”的有机结合,用扎实举措让“丰收在望”变为“颗粒归仓”。
而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正带动特色产业强势崛起。其中农业龙头企业临邑六和食品有限公司、临邑牧原农牧有限公司与临邑康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
在临邑六和食品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对肉鸭进行分割、包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公司总经理刘兆强介绍:“我们与养殖户紧密携手,构建‘公司+农户’模式,提供鸭苗、饲料、兽药,仅收部分押金,再回收合格毛鸭,形成完整‘养殖闭环’。”作为鲁西北现代化肉鸭屠宰龙头,公司日宰杀10万只、日产240余吨产品,产品畅销京沪深地区及周黑鸭等企业,每年为养殖户带来2500余万元效益,让“养鸭不愁销”成为现实。
在特色养殖上,太平新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企业”模式,养殖南美白对虾70亩。建设了覆膜式钢架虾棚2座、螺旋隧道式速冻库1座、冷库1座,形成集育苗、养殖、饲料供应、病害防治、冷链储存于一体的水产养殖产业链。2024年总销售额110余万元,集体增收48万元,同时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个,人均月收入4500元。
文化为魂:历史底蕴焕发“时代光彩”
丰收的喜悦,不仅在于物质的富足,更在于文化的滋养。近年来,临盘街道深入挖掘历史文脉,让千年故事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为发展注入了“有温度、有记忆”的精神内核。
这片土地,因《游子吟》作者孟郊的祖籍身份而自带文化柔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亲箴言,早已化作流淌在街巷肌理中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走进前杨新村,墙体上“新24孝”壁画色彩明艳,“常回家做饭”“陪父母体检”等场景,让孝道变成看得见、学得来的日常准则;该村注册的“报春晖”服装品牌,以象征母爱的萱草花为设计元素,将诗意绣入马面裙的褶皱里,让孝文化从典籍中走出,穿在身上、融进生活。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孝道,邻里关系和睦,尊老爱幼蔚然成风。67岁的村民王桂玲笑着说:“现在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孩子们都孝顺,我们这些老人心里可踏实了。”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是临盘街道文化建设的一张亮眼名片。去年全省元宵节民间艺术集中展演的主会场上,临盘民俗表演“九龙闹春”一登场便惊艳四座。村民驾驭九条彩龙,随鼓点腾跃盘旋、穿梭摆尾,龙身翻飞间扬起阵阵喜气,围观群众掌声如潮。这项传承已久的民俗,已连续8年斩获全市文艺汇演一等奖。今年元宵节,消失66年的“盒子灯”技艺经保护性挖掘重获新生。老工匠沿用传统榫卯结构与矿物颜料彩绘技艺,耗时三月复原三组大型灯饰,夜幕中“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图案交替呈现,3000余位观众驻足凝望,在璀璨灯火中触摸到流淌的历史记忆。
“文化不止于传承,更在转化中释放新生机,成为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前杨新村党支部书记杨瑞瑞说。该村以“忘忧花园”为核心打造田园综合体,让文化与产业深度相拥:“共富工坊”内,绣着萱草纹样的游子衣针脚细密,古法精酿啤酒香气醇厚,前杨豆腐皮在流水线上焕发新生;田间地头,“前杨哈密瓜”“无抗鸭蛋”“忘忧扒鸡”等特色产品,借着印满诚信典故、孝亲诗句的包装走出乡村,让农产品自带文化“身份证”。
如今的前杨新村,既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更是“全国文明村镇”,2021年登上央视《新闻联播》,2024年入选山东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优秀案例。“游客来赏花看非遗,临走必带特产,我在工坊打工一年能多挣3万多块钱。”村民王东青说。
综合治理:多元协同织密民生幸福网
“现在社区太方便了!便民食堂能吃到热乎饭,医疗服务站能做健康检查,闲了还能去共享菜园种种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9月13日,临盘街道宏宇社区居民殷玉平的话,道出了临盘街道治理创新带来的民生温度。针对三个城市社区90%以上居民为油田职工及家属的特点,街道对原属油田的体育馆、游泳馆、文化广场等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引入“公益+市场”运营模式,社区居民办理会员可享受优惠待遇,既提高了居民文化生活品质,又促进了市场主体增收。同时,将闲置车棚、办公楼、闲散用地改造成便民食堂、康养中心、医疗服务站、共享菜园,让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惠及百姓。
“一院三联”模式的推行,让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一院”即文化书院,整合优质资源提供全龄段、全时段、全领域服务;“三联”包括油地联通、社区联建、村社联姻。街道挖掘“为民精神”内涵,建设王为民事迹展览馆、为民广场,创作歌曲《为民》、国家级非遗“一勾勾”现代戏《王为民》,将“为民、奉献”精神融入社区治理。此外,还建设共享衣柜、美德积分超市、共享健身房,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社区联建打破行政框架,宏宇、宏达、曙光3个社区组建文化联合体,共享46处公共文化设施、75支文艺团体,开展跨社区乒乓球联赛、免费电影周等活动,居民参与率达45%。村社联姻打造“进城转转,回家看看”项目,社区文艺队伍到村庄演出,村民为社区提供“蔬菜直送”“水果采摘”“半分田认养”服务,带动周边26个自然村村集体增收。
着眼2026年村“两委”换届,街道提前摸排研判,对村班子进行“体检”,强化2个换届重难点村指导,每村选拔1到2名主职干部后备人员,确保基层组织“后继有人”;油地共建中,3个社区被列入全省文化社区(文化书院)试点,成为基层治理的“临盘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