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在居民小区探索设立“睦邻服务岗”

原标题:禹城在居民小区探索设立“睦邻服务岗”——小支点撬动治理大效能

□本报记者李海玲本报通讯员梁民赵鹏飞

今年以来,在禹城的众多社区里,到处能看到身着红马甲的社工早晚穿梭楼宇间。他们一句“下班了叔,有啥建议”的口头禅,让小区居民随口提的“电动车摆整齐点”这类小诉求,在拨打12345之前就被社工记下并协调物业整改。这些活跃的身影,是禹城破解物业矛盾的创新——“睦邻服务岗”。

自今年4月起,禹城市在市场化物业服务小区分批设立“睦邻服务岗”,将社区力量精准下沉——选派定岗网格的精干社工常驻物业前台,与物业人员“肩并肩”办公,同时吸纳党员、热心居民组建“一小区一睦邻服务队”。短短几个月,全市服务岗解决300余件问题,解决率超90%,当地物业类12345热线投诉量显著下降。这套“物业+网格”融合治理模式,究竟如何凝聚起沉甸甸的向心力?

盖章少跑六里路 社工驻点解烦忧

8月1日,在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禹迹社区龙泽国际小区的物业前台,社区工作者孙桂琳的工位紧挨着物业人员,“睦邻服务岗”的牌子清晰可见。今年6月,70多岁的于根朝大爷为孙子的一份材料证明盖章找到这里,孙桂琳当场就办理完成。“以前物业叫我跑三里地外的社区盖章,来回六里路!现在一步不用多跑。”大爷的体验,是禹城推行“睦邻服务岗”的缩影。

此前,禹城中心城区83个小区由38家物业企业服务,但沟通不畅、矛盾不少:26个小区的物业费收缴率不足70%,居民12345热线投诉中,60%指向物业态度。“睦邻服务岗”主动破局——80余名社工常驻60个小区的物业前台,吸纳党员群众组建服务队,遵循“不增房、不占独立办公室、合并办公”原则。

服务岗的核心是主动服务与快速响应。社工们主动入户,用脚步丈量、用耳朵倾听,变被动“等投诉”为主动“找问题”,将投诉热线转化为家门口的倾诉平台。“我马上协调”的承诺,让居民诉求通过来访、微信群、热线等多渠道直达服务岗,建立台账及时跟踪,使得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处理。

服务岗主动深入处理日常琐事,效率显著提升。十里望回族镇禹迹社区负责人陈振英说:“今年5月有居民反映水质问题,服务岗介入后,两天排查整改并逐户反馈,比以往此类问题的平均处理时间快了5天。”

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物业与居民需求错配的治理新挑战,亮身份、联物业、解民忧的“睦邻服务岗”,正成为纾解痛点的关键。从盖章少跑六里路到水质问题两天解决,再到邻里琐事及时响应,“睦邻服务岗”通过打破信息壁垒、缩短响应链条,让居民身边的“急难愁盼”化解得更快更好。

关注复杂问题 睦邻枢纽聚合力

最近,市中街道鬲津社区玉荷苑小区的居民们松了口气:5部超龄服役的老旧电梯更换工程正稳步推进。涉及308户的这件大事,“睦邻服务岗”全程紧盯,仅用15天就高效完成入户调研与招标,现在旧梯已拆,新梯正在安装中,预计9月20日验收。“以前这种事拖几个月是常事,现在服务岗全程负责到底,效率高、结果实!”居民张莉感叹道。

玉荷苑电梯的成功换新,是服务岗运用“闭环”思路破解社区复杂难题的一个缩影。服务岗通过日常巡查、议事会等渠道主动发现问题,纳入“一事一档”台账明确责任;面对协调难题,迅速整合社区、物业、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组织民主协商凝聚共识。同时高效链接专业机构、协调部门支持,扫清障碍。并从招标到安装全程跟踪监督,确保透明推进。“电梯安装完,服务岗还将组织居民验收,公示结果接受评议,确保让大家用上放心梯。”社区党委书记王晓红说道。

面对充电桩不足、维修资金使用等责任界定难、涉及主体多的复杂议题,服务岗依托整合的资源,推动各方友好协商、民主决策,寻求稳妥解决方案。对于办理不动产证、治理违章建筑等综合性问题,呼叫街道、部门联动处置,市级从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红色服务队”,在规定时间内到社区、小区“报到”,开展联合执法、集中整治。

从发现问题到及时反馈,服务岗形成完整工作闭环,实现了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转变。禹城市委组织部组织工作室主任孙超表示:“‘睦邻服务岗’作为核心枢纽,盘活资源、贯通流程,让‘闭环’机制高效运转,确保了复杂问题从发现到解决全程可控、稳妥落地。”全市物业领域投诉量下降18.3%,便是其效力的有力证明。

盘活社区资源 精准服务“送上门”

禹城市百合新城小区的宝妈张现芳最近心情很好。通过小区“睦邻服务岗”推送的信息,她在社区找到了一份灵活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以前不知道去哪儿找机会,现在服务直接送到身边了。”张现芳说。今年,禹城已有10多位像张现芳这样的居民受益于服务岗的精准服务。

“睦邻服务岗”是禹城市破解社区服务“供需错配”难题的创新举措。面对以往资源分散、信息不畅、需求难把握的困境,服务岗首先从盘活空间资源入手:联合相关部门改造一批社区闲置用房,并与物业合作开放小区活动室,新打造16处集议事、活动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重点关注“一老一小”需求,显著提升了便民度和邻里互动。

服务岗更发挥出资源枢纽的关键作用。对内挖掘小区里的非遗手艺人、维修达人等“能人”提供志愿服务;对外链接120余家“红色合伙人”、单位和专业组织,引入医疗、法律等优质资源。依托这些阵地,服务岗联合物业累计开展义诊义剪、儿童托管、节日晚会等惠民活动230余场。

精准服务是另一大特色。通过建立居民信息库动态掌握需求,整合招聘、租房等市场信息和各类惠民政策,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主动将护理险、灵活就业等服务“送上门”。同时指导物业规范信息公开,有效减少了矛盾纠纷。

“我们会持续推广‘睦邻服务岗’模式,将党组织的战斗力延伸到‘物业末梢’,力争用1年时间,实现全市市场化物业服务小区全覆盖。”孙超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