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村荆家村——环境美 民风好 群众富

在农技专家指导下,黄金梨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本报记者董建新 本报通讯员孟娟 吴浩然 吴晓童

初秋时节,走进宁津县津城街道荆家村,柏油马路干净整洁,太阳能路灯挺立路旁,文化墙上的彩绘栩栩如生,村街心16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上,村民三三两两正在健身活动……这个位于德滨高速宁津出入口东侧的小村庄,近日捧回了“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

从昔日的普通村落到如今的文明标杆,荆家村通过环境蝶变、文明润心、幸福提质,走出了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子。

环境蝶变 治乱焕颜塑新景

“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灯亮到院门前。”8月11日,72岁的村民孙建忠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看着门前平展的道路和路旁的绿化树,笑得合不拢嘴。

过去的荆家村是另一番模样:村内道路坑洼不平、污水横流。2015年初,荆家村“两委”班子召开村民大会,立下“环境不改善,班子不歇脚”的誓言。

一场环境整治攻坚战随即打响,村“两委”协调各方资源投入100多万元,对全村道路进行硬化,将露天明渠改成封闭暗渠,在主街及巷道安装30盏太阳能路灯,种植绿化树木,修建花池,村容村貌逐渐美了起来。

“村里还修建了垃圾池,购置了30余个垃圾桶,2名保洁员每天清理,再也看不到乱堆的垃圾了。”村民梁宝锁说。

随着环境日益改善,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显著提升,乱堆乱放现象日渐减少,主动护绿蔚然成风。每逢花开时节,村子犹如一座大花园。

文明润心 移风易俗育新风

“以前办丧事,光酒席就得摆几十桌,花费好几万块钱,还得请人吹吹打打,劳民伤财。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一切从简,省钱又省心。”村民梁宝国刚为母亲办完丧事,对村里的新风尚赞不绝口。

荆家村曾受陈规陋习困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现象突出。村“两委”从移风易俗入手,邀请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定酒席标准、限礼金数额。

红白理事会成员荆思齐是位老党员,谁家有红白事,他都第一时间上门帮忙。“现在办红白事,没人再讲排场,大家比的是谁家更节俭、更文明。”荆思齐说。

在荆家村村委会门口,“善行义举四德榜”格外醒目,上面贴着“好婆婆”孙登芹、“好媳妇”王孝枝等先进典型的照片和事迹。

“上榜后,不少人来问我咋照顾老人,我就跟他们说,人心换人心,咱对老人好,孩子看着呢。”王孝枝说。如今,村里“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成了常态,孝老爱亲的故事成为村民聊得最多的话题。

幸福提质 增收富民促振兴

眼下,荆家村黄金梨进入盛果期,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

“咱原来只种过小麦玉米,村里推广黄金梨种植我心里直打鼓,生怕赔了钱。”村民荆继东说,“村‘两委’请来县里的农技专家,手把手教我种植技巧,如今我已掌握科学修剪、施肥技术,结出的果实品相好、口感佳,不愁卖!”去年,荆继东种植的12亩黄金梨收入8万多元。

如今,村里黄金梨种植面积已扩大至80亩,因品质优良,不仅在当地供不应求,还吸引外地客商上门收购,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推广特色种植同时,村“两委”结合村民传统种植小麦、玉米的实际,邀请农技专家为村民讲授小麦、玉米规范化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一步提升产量。

在发展种植业基础上,村“两委”将提升村民收入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针对村内妇女就业率不高的情况,积极对接职业培训学校,免费开设育婴师、月嫂、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村民付慧玲通过参加培训,成功从家庭主妇转型为职业育婴师,家庭收入显著提高。截至目前,已有19名妇女通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就业。

“获评‘全国文明村’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荆家村党支部书记荆继勇说,村里正规划发展乡村旅游,让黄金梨采摘、农家乐成为新亮点,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