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构筑区域性人才聚集新高地

原标题:构筑区域性人才聚集新高地——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综述之六

在第四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暨京德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大会现场,重点项目签约。记者姜伟摄

□本报记者杨德林

走进位于陵城区经济开发区的山东固立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先进生产工艺和高科技产品让人大开眼界。“这是我国首条介孔微纳新材料示范生产线,是我们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合作引进的,专业从事介孔微纳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创新与应用服务,目前已与多家化妆品企业达成合作。”山东固立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立建说。像赵东元院士这样,目前我市有超过1200名来自京津等地的专家以假日专家、离岗创业等方式来德州创新创业。

“十四五”期间,我市扎实推进人才兴德战略,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优人才生态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才选择德州,奏响了人才强市建设强音。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5699人次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建成人才平台载体4138家,集聚高校毕业生13.16万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74.1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19.1万人。

创新机制 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央企有研集团把生产线从北京西城区搬迁到德州天衢新区,7年多来,200余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员工“零流失”。能够让这些高端人才扎根德州,得益于我市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

“十四五”期间,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有力保障了全市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扎实迈进。

立足管用精准,人才政策不断升级。我市围绕打造区域性人才聚集新高地,在充分研究周边城市人才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人才政策,先后推出“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和20多项配套细则,聚焦重点产业行业出台教育卫生、现代种业、直播电商等专项人才政策,构建“普惠性+专业化+量身定制”的制度体系。对急需紧缺的人才和项目,创新实行以“政策漫游”“量身定制”“一项目一策”“最优加一点”为代表的柔性引才机制,致力打造上不封顶的“无框”政策体系。

不拘一格引人才。我市实施“授权松绑”人才综合改革行动,全面推行定制权、破格权、配额制、编制池等改革举措,赋予企业引才自主权、用才主导权。为“人事关系在外地、实际工作在德州”的人才,同等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用好编制引才“杠杆”,支持企业自主引进急需紧缺科研人才,同时享受事业单位和企业双方薪酬福利待遇。

创新“人才飞地”模式。我市实体化打造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零距离”链接科创资源,嵌入式推进协同创新,累计吸引清华大学“超快光谱实验室”等72个项目入驻孵化,集聚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360余名高层次人才,促成30个项目在我市落地;支持27家企业在国内外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就地吸纳前沿技术、使用高端人才。

人才政策“真金白银”,赢得企业信任。哈特瑞姆心脏医疗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德州哈特瑞姆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兴鹏,毅然辞去北京公立三甲医院职务,带领18名北京心血管病领域的专家来德州投资创业,兴办了三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填补了德州相关医疗领域的空白。

“德州不仅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整套完备的服务企业发展的制度,办事效率非常高,从专家团队的引进补贴、薪酬补助、安家补贴、人才公寓到医院的一次性人才补贴等等,都实现了全方位覆盖。”刘兴鹏说。

推进“产才融合” 擦亮引才聚才品牌

“我们通过与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嗣良建立合作关系,引进‘葡萄糖酸钠绿色生物制造项目’成功落地转化,大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达介绍。

“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11条标志性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高能级科创平台为依托,联合相关领域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的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人才共享共用、技术联合攻关、成果接续转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德州市技工教育集团,入选全国技工教育集团建设院校名单,6所院校纳入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试点名单。全市建成技工院校21所、在校生2.1万人,年培养技能人才超7000人、开展社会化培训覆盖近万人次。

我市深化“一企一校”“一企一平台”工程,推动近2000家企业与“中科系、京津系、齐鲁系”等大院大所合作,促成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研究院德州分公司、山东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小麦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落地。深入实施“技能兴德”万名工匠培育工程,开展“技能兴德”职业竞赛,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截至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1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10.3万人,涌现出程平、王晓菲、孙一倩等高技能人才代表,有效助力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自2021年起,重点打造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品牌,目前已举办四届大赛,先后开展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25场国内分赛和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3场海外分赛,吸引1446个高层次人才项目报名参赛,落地项目142个。通过落地项目引进培养各类人才452人,实现了“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在德州天衢新区,由北京泽华化学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12000吨塔盘项目一期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该项目是第三届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长春分赛参赛项目,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2024年4月落地天衢新区,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化工分离设备的研发与生产,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天衢新区党群工作部督导专员张中华介绍。

优化环境 让人才近悦远来

人才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创业安心、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安顿、身体安康“五安工程”,叫响“‘德’有你、才‘州’全”工作品牌。为让人才住有所居,我市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构建产权型住房、租赁型公寓、商业化酒店、货币化补贴“四位一体”人才安居体系。目前,全市筹集建成高品质人才公寓近4万套,针对柔性人才上线190套“即来即住、即走即退”酒店式公寓,努力实现人才来了有房住,人才留下有住房。为让人才“业有所成”,我市推行人才“投、贷、保、券”等一揽子金融支持措施,创业人才最高享受1000万元“人才贷”支持、350万元“创业券”奖励和20万元创业保险补贴。

办好“关键小事”,让人才安心放心。我市在全省率先上线“德才码”数字化平台,“德州人才之家”投入使用,发放“德州惠才卡”678张,为各类人才协调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问题600余项,努力让更多人才聚在德州、扎根德州。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