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塑强大禹文化城市IP——我市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禹城举行民祭大禹典礼
徒骇河水利风景区 本版图片记者杨戈 张双双 通讯员张志刚 王迎春摄
大禹治水群雕
徐正义将大禹文化融入枣木雕刻
孩子在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游玩
夏都聚落广场
□本报记者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白聪聪 庞占英 张翠翠
禹城,坐落于徒骇河畔,作为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4100多年前,大禹在此治水成功、导河入海,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新篇章。大禹文化成为禹城的根与魂,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基因和特质。
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禹城孕育出了“创新、实干、为民、奉献”的新时代大禹精神。这一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着禹城人民奋发向上,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让沉睡的历史符号逐步转化为鲜活的城市IP。
大禹文化融入城市肌理
行走在禹城,大禹元素无处不在。大禹公园、大禹实验学校、禹迹路……甚至城区文化街上的便民市场都以“大禹”命名。据中国先秦史学会特聘理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治水传说”传承人尹继明统计,禹城有140多个工业产品、街道、村名都蕴含着大禹元素。
“禹城因大禹治水得名,大禹文化早已融入城市肌理。”8月10日,位于迎宾大道的九一广场上,6米高的大禹像巍然矗立,尹继明轻抚雕像基座,细数这座城市的“大禹印记”:京台高速禹城出口处的大禹治水群雕、大禹公园的九河入海主题广场、糖城广场的大禹廉政文化长廊等,这些精心选址在人流密集处的文化地标,既是禹城人对大禹的深切缅怀,更彰显着大禹文化在禹城的深厚根基。
在大禹治水历史文化研究中,“禹迹”是一个重要概念,即大禹治水时留下的足迹。禹城市文旅局副局长李冬冬办公室的“中国禹迹图”上,山东省19处禹迹中禹城独占5处,且经考证实际数量不止于此。经多次学术论证,禹城拥有“一河(徒骇河)、一堤(禹堤遗迹)、一城(禹息故城)、一亭(禹王亭)、一山(具丘山)”的“五个一”文化遗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宫长为曾评价,“五个一”文化遗存是禹城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
禹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禹迹”的保护与开发,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保护中发展。先后建成了禹王亭博物馆、徒骇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泺清河水利风景区、中华农耕文化博览园等以大禹文化为主题的景区景观,禹息故城的考古、规划和修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同时,禹城还大力挖掘整理大禹治水历史资料。2019年,专门设立大禹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统筹相关工作。至今,已编辑、出版《禹王亭下的传说》《历史文化名城》《禹城历史故事》《大禹与禹城》等30多部书刊、文献,还排演了多场专题文艺晚会,拍摄了《大禹魂》电视专题片,多维度弘扬大禹文化、传承大禹精神。
让历史可观可感可玩
整个7月下旬的夜晚,具丘山路上车水马龙,众多车辆驶向中华农耕文化博览园。这里举办的“禹王亭”青岛啤酒节热闹非凡,美食、音乐、啤酒与趣味活动交织,成为夜经济的狂欢盛宴。
今年啤酒节活动为期10天,每晚人流量过千。“啤酒节并不只是卖酒,是把大家聚到一起,乐享夏日时光。”龙凤酒水青岛啤酒总代理秦龙说。
啤酒节的火爆也带动了对面“十里烟火特色街区”的繁荣。这个由废弃集装箱改造而成的街区,两年前就已凭借创意玩法出圈,不仅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流量担当”,更探索出了一条盘活闲置资源、激活城市消费的新路径。
禹城秉持“文化即IP,IP即产业”的理念,成立产业转化企业禹鼎九州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以“大禹文化基因”为指导,开发了一系列文旅项目,包括酒店民宿、旅游研学、文艺演出、非遗文创、大禹宴等。同时,投资20亿元实施禹王亭博物馆改造提升、中华农耕博览园、农耕科普乐园等项目,还开发了“智慧导览”数字平台、“大禹治水”AR体验场景以及动画片,将大禹文化深度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依托文旅项目,禹城整合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大学、山东精品旅游促进会、青岛啤酒、禹王生态等优势资源,常态化举办研讨交流、文化节、主题画展、啤酒节、马拉松等活动,让大禹文化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活态遗产。这种“可观可感可玩”的体验设计,在研学场景中尤为鲜活。大禹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刘廷峰派驻禹王亭博物馆办公,除研究大禹文化外,他还充当讲解员。“今年接待过300多人的小学研学团,禹王亭台阶上满是‘红领巾’,听得格外认真。”正是这些沉浸式体验,让禹城中小学生从小浸润大禹故事。
文化IP的传播力更在多元分享中延伸。来自市中街道二十里铺村的刘延旭是一名女兵,趁探亲假带父母参观禹王亭,边录制视频、边出镜讲解——这是她为部队战友准备的“家乡文旅直播”素材。“想让战友们了解大禹治水故事,再通过他们传到更多地方。”从线下体验到线上传播,从本地研学到跨域分享,禹城用鲜活实践让文化IP真正“活”起来。数据显示,2024年,禹城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12.6亿元,工业游、乡村游收入1.9亿元,文旅融合成效显著。
文化流量变经济增量
8月11日,走进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禹礼文化产业园的“禹见・禹礼”大禹文创展厅,一件件以大禹形象、大禹治水故事为原型的油画、魔方、充电器、扇子、木雕、瓷器等文创产品让人耳目一新,吸引了顾客陆续前来选购。“我给孩子选购了大禹主题的魔方和书签,让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更好感悟大禹精神。”十里望回族镇前河村村民宋彬的话,道出了文创产品连接文化与生活的温度。
去年,十里望回族镇招引禹礼文化产业园,并与其合作深入挖掘大禹文化内涵,打造“禹见・禹礼”品牌,开发出“禹见、禹情、禹安、禹魂、禹礼”五大系列文创产品,产品涵盖了油画、日用品、瓷盘、文房四宝、木雕等类别,满足了不同群体需求,提升了群众对大禹文化认可度。
相邻的景望党建联合体党群服务中心文创展销馆里,主播正推介禹王亭、具丘山主题钥匙扣、折扇,不到1小时吸引千余人观看,售出40余件文创产品。依托临近禹王亭博物馆的区位优势,这里通过电商直播打通产业链,还结合“365暖留工程”解决“三留一困”人员就业,让文创赋能乡村振兴。
搭好文旅“骨架”,填充活动“血肉”,文创产业正让大禹文化渗透全城。德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展览馆内,“大禹治水”主题炭雕作品琳琅满目。这家年产8万件炭雕、涵盖300余种品类的企业,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大禹魂》——创作者将故事浓缩到炭雕上,再现大禹带群众治水的壮阔画面。为让炭雕技艺与大禹文化深度融合,他翻古籍、访名师、探遗址,潜心创作出20余种主题系列作品。带着这些承载文化记忆的作品,他先后赴韩国、匈牙利、德国、英国等国家参展推介,让大禹文化随炭雕艺术走向世界。
同样深耕文化转化的木雕手艺人徐正义,将枣木雕刻与大禹文化结合,开发出“禹王鼎”“九州图”等600余种文创产品。他的小艺初品公司通过抖音直播带货,将大禹文化文创销往全国,公司年销售额达1000余万元。
从产业园到直播间,从传统技艺到年轻创业,禹城聚焦大禹文化“两创”,着力做好大禹文化城市品牌宣传策划,聘请专家团队进行整体策划,整合禹城优势资源,推动禹城产品大禹文化植入、加强文创产品开发和城市品牌形象策划推广,让文化流量变经济增量。目前全市手造企业40余家,去年仅文创产业就实现收入2000余万元,创造就业岗位800余个。
如今的禹城,已形成“文化资源—文旅体验—文创产品—产业增值”的完整链条。通过举办山东省首届大禹文化节、设立大禹文化研究中心等系列举措,大禹治水的精神内核不断焕发新的时代活力。正如禹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秦飞龙所言:“我们不仅要讲好治水故事,更要让文化成为驱动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在这种理念引领下,禹城正以文化“软实力”撬动发展“硬支撑”,让千年文脉在创造性转化中流淌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