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齐鲁中学荣膺“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原标题:禹城市齐鲁中学荣膺“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文明之笔书写“立德树人”答卷

学生们进行航模飞行实验

禹城市齐鲁中学

□本报记者李海玲 本报通讯员张伟靖 窦华吉

不久前,禹城市齐鲁中学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这所占地7万余平方米的校园,始终将文明作为立德树人的精神源泉,坚持以德润心筑牢价值根基、匠心育人锻造师德典范,不断提升育人品质。荣誉背后,正是学校深耕文明沃土、将文明理念蕴于教学实践的坚实步履。

德润心田:以文化铸魂 为文明筑基

去年毕业的于溪源,只要有空,就会回母校的书法社团挥毫泼墨。回忆起书法课上的难忘瞬间,她依然难掩激动:“当老师在宣纸上写下‘求真’校训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更让于溪源自豪的是,她和同学们创作的书法作品被选为校报《求真》的报头。

文明如何内化于心?齐鲁中学选择以“德”铸魂。校园里,“求真”校训不仅是宣纸上的墨香,更是校报《求真》历届学子手书报头的文化传承。齐鲁中学始建于2000年4月,学校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血脉,构建起以“品正、笃行、阳光、自律”为目标的育人体系,让“德”文化浸润每个角落:明德楼廊道里,学生手绘的插画色彩斑斓、创意十足;崇德书房的玻璃幕墙,折射出“学帮理练”高效课堂的生动场景。而最温暖人心的地方,当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中心:师生们围坐在沙盘前,轻声交流、敞开心扉;墙上的心灵树贴满了绿叶便签,“我们是孩子最值得信赖的朋友”等暖心话语,传递着无尽的关怀与信任。

“文明不是标语,是孩子弯腰捡纸屑的自然反应。”分管德育工作的党总支委员滕兆亮道出德育真谛。学校始终将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做文明中学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走进每一间教室,深入每一位学生心中。学校还设立常规管理月,进一步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我们始终将文明理念融入课堂,助力学生们在文明校园中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滕兆亮说。

匠心育人:聚合力之育 促文明之兴

文明校园的根基,在于匠心育人的教师队伍。齐鲁中学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416名专任教师中,有128名荣获禹城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称号。在化学实验室里,田霞老师指导的滴定实验泛出清澈蓝光,这是荣获“全国科学实验校”后开发的校本课程,以情景教学点燃科学兴趣。教研室里集体备课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整面白板被各色字迹层层覆盖,红笔标注的重点、蓝笔勾勒的拓展知识,是教师们思维碰撞的火花;翻开青年教师公开课的评课表,每一处红色批注都凝聚着老教师们倾囊相授的热忱,承载着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殷切期盼。

多年来,学校教学干部持续开展“三深入”行动——深入课堂,捕捉“学帮理练”教学法的闪光点;深入教研组,破解因材施教的难题;深入教室,切身体会学生的学习生活。前不久,航模社团在第二十五届“飞向北京 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总决赛中,3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辅导教师肖振在获奖时感慨道:“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学校!”

青春绽放:融多元课程 润文明校园

“射门!”初二年级李冠一同学一记凌空抽射,足球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射进了球门,场上场下欢呼声一片。李冠一是学校足球队的明星球员,有他参加的足球赛总是有很多同学老师围观呐喊,去年他跟队友们还获得了禹城市四球联赛冠军。

每天下午4点,齐鲁中学的操场就像奏响了一曲活力四射的交响乐。篮球社团的变向运球步伐多变;航模社团的无人机掠过足球门框;最热闹的是创客中心,3D打印机吞吐着“世界建筑课堂”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几个学生围着机器人调试参赛程序。

文明之花,终在多元课程与活动中绚烂绽放。学校构建大体育、大艺术、社团活动等多元课程体系,让文明从书本走向实践。大体育课上,学生们尽情挥洒汗水,强健体魄;大艺术课中,绘画、音乐等课程滋养着学生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各类校园社团更是搭建起多样化特色教育平台,航模社团、球类社团在各类赛事中摘金夺银,成绩斐然。

学生们的精彩绽放,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朗读亭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为热爱朗诵的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图书馆22万余册藏书配备电子检索系统,方便学生快速查阅资料;“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精心设计作业,精确把控作业时长,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

漫步在齐鲁中学的校园里,文明之美无处不在:教室环境窗明几净,师生举止谦逊有礼;课堂上知识传授深入浅出,课堂外多元课程丰富多彩。这一切,与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诵读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我们的教育追求百花齐放,要让文明从书本走向实践,让学生们在快乐成长中绘就最绚丽的文明底色!”齐鲁中学党总支书记徐敬泉说道。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