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城街道暑假托育解民忧——社区公益“带娃记”

辅导作业

体验黑陶制作

手工活动庆“八一”

教育基地研学游

课间活动心飞扬

本报记者王岳琪本报通讯员刘键

今年暑假,晏城街道多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化身孩子们的消夏乐园,这背后是街道以公益项目为依托,通过“以空间换服务”的模式盘活辖区各类资源的生动实践。社区不仅免费开放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配齐完善的学习设施,更联动多方力量开设趣味十足的特色课程。

据晏城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张晓明介绍,今年街道共有15个社区领办了暑期托育服务项目,陪伴1200余名孩子欢乐度假期。

“孩子交给社区带,放心”

8月6日,走进晏城街道永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有整齐的读书声传来,这座3层的小楼,俨然成了孩子们的“第二校园”。在这里,会议室、手工坊、儿童活动室等功能区域都经过精心布置,空调、黑板、桌椅等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有的在认真写作业,有的正与老师探讨解题思路,有的在手工创作中发挥想象——这正是永祥、友谊社区联合开办的“祥谊联盟托育中心”幸福学堂。

“我们共招收了100多名学生,按年级分为5个班。”永祥社区党委副书记刘娇娇介绍,课堂不仅安排教师辅导作业,还设置了丰富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这已经是永祥社区第三次为居民提供寒暑假托育服务,得益于前两次的好口碑,今年暑假,不少其他社区居民慕名把孩子送来。

永祥社区创新模式,与“红色合伙人”德音托育中心合作,由社区提供场地,托育机构派出专业师资力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保障了服务专业性,更因省去了租房这一最大成本支出,让托育服务带上了浓厚的公益底色——所收取的少量费用,也仅用于水电费、教材购置等必要开支,无盈利目的。“我们始终把公益属性放在首位。”刘娇娇解释。同时,课堂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签到表、安全责任承诺书、班级规章制度,制作了接送卡和详细课程表,每个班级均配备班主任、课业辅导老师、兴趣课堂老师等,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每日清晨,永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在晨读声中开启了热闹的一天。7月14日,“嘉”时服务——“暖心照看,共护成长”公益项目如期开课。永嘉社区聚焦儿童学习需求,构建起“社区辅导+志愿协助+家长监督”的联动机制。社区工作者根据孩子年龄段科学划分学习区域、规划学习进度,家长提前为孩子制定每日学习与阅读计划,志愿者则化身“辅导员”,细致检查作业、耐心讲解难题。针对学习进度滞后的孩子,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专门开设“小课桌”,通过“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跟上节奏。社区将卫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每日对桌椅、地面等进行两次全方位清扫消毒,为孩子们的健康筑牢防线。

“以前放假常常睡懒觉,现在每天早起来这里上课、写作业,生活更有条理了。”即将上六年级的小朋友张艺然坦言。

“过去一到暑假就犯愁,把孩子一个人放家里不放心,带在身边又影响工作。”永嘉社区居民房蕾感慨,现在孩子在这里既能写作业,还能学非遗、做手工,每天都有新收获,自己上班也踏实多了。

“每天都有新体验,开心”

7月11日上午,永祥社区一楼大厅里,一场非遗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掐丝、点蓝……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传统工艺与童真创意实现了完美融合。

“今年暑假,我们安排了6期特色主题活动,包含掐丝珐琅制作、象棋、围棋、剪纸等,通过非遗与美育融合的模式,既让孩子们领略文化底蕴,又锻炼动手能力。”刘娇娇介绍。

永嘉社区制定的课程表中,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暑期“文化大餐”。社区联合“红色合伙人”推出专业课程,其中由专业绘画教师开展的绘画课程,以色彩激发儿童想象力,成为特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工作者开设的成语古诗小课堂、曲艺小课堂,引导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社区领办项目“嘉和影院”定期放映影片,课间还会开展“找不同”“扫雷”等趣味小游戏,让碎片化时间充满乐趣与挑战。“与我之前参加的托管机构相比,我更喜欢这里,每天的特色课堂都充满惊喜和欢乐,在这里很开心。”10岁的小朋友杨志昊说,在社区的暑期课堂学习近一个月,他不仅完成了大部分暑假作业,还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新技能。

永乐社区则以“专注力培养”为主题,为孩子们设置了挑战计划。“我们为每个孩子发放积分卡,只要全天没有接触电子产品,由家长在积分卡上签字认可,孩子们便可获得相应积分,课程结束后根据积分情况领取礼品。”永乐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晓斐介绍。

“现如今,家长对暑期托管服务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辅导孩子完成作业,他们更希望孩子在假期通过实践体验,拓宽眼界、提升技能。”李晓斐说,为了迎合家长需求,去年暑假,永乐社区就开设了手工制作主题班,带领孩子们开展绘画创作、泥塑制作等;寒假期间,就曾推出生活技能特色课程,围绕春节主题,教孩子们蒸馒头、滚元宵、包饺子、做糖葫芦,让孩子们在欢乐互动中练就一手“过日子”的本事。

研学也是暑期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7月18日,永嘉、绿城、永乐社区联合组织了一场红色之旅。孩子们在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走进位于齐河的“三个精神”教育基地,近距离接触劳模事迹,体悟劳模精神。一进入劳模基地,孩子们就被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承载着岁月印记的老物件吸引。在讲解员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认真聆听着不同年代劳模的故事,在心中埋下向榜样学习的种子。“社区托育服务,不仅要为孩子们提供日常的陪伴与照护,更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滋养他们的心灵。此次走进教育基地,正是希望让孩子们在近距离接触劳模事迹的过程中,感受奋斗的力量,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李晓斐表示。

“多方合力护成长,安心”

丰富多彩的暑期课堂,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红色合伙人”、网格员等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共同为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保驾护航。

7月30日,永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大学生志愿者张登攀、马恩顺、周紫祎正忙着制作PPT,为明天的竹编手工活动做准备。“我们很多特色课程都由志愿者主讲。像明天的竹编课,就是志愿者们先跟着网络课程自学,熟练后再教给孩子们。”社区工作者高雅雅介绍,“大学生们不仅学习新技能快,还自带活力,很容易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当天下午,永嘉社区活动室内热闹非凡。齐河黑陶非遗传承人刘旋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陶鬲,从揉泥、塑形的手法示范,到讲解黑陶“薄如纸、亮如漆”的独特工艺,孩子们听得入神,纷纷跟着老师的动作捏塑陶泥。“这次社区活动是‘红色合伙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旋表示,每逢寒暑假,他们都会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孩子开展非遗体验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让非遗项目在社区群众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实践。

近期,永嘉社区工作者姜天宇格外忙碌。作为曲艺专业毕业生,他主动领办了社区“曲艺小课堂”项目。今年暑假的每周五下午,他都会带领孩子们品味戏曲韵味。“没想到自己的专业能在社区工作中派上大用场,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姜天宇笑着说。

据了解,永嘉社区创新构建起“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红色合伙人+网格员”的多元服务体系。“项目启动前,我们就组织家长、志愿者、网格员召开碰头会,明确活动内容、安全接送等注意事项及各方职责。”社区工作者季晓彤介绍。在这一体系中,社区工作者作为核心力量,全面统筹协调,从整体规划到日常运营全程把控,牵头策划组织各类活动,确保各环节规范有序;志愿者依托自身特长深度参与服务,既协助解决儿童生活难题,又承担作业检查与辅导工作,在活动中发挥引导协助作用;“红色合伙人”则发挥资源优势提供精准支持,根据项目需求匹配专业力量,派出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绘画、科普等特色活动,为课堂注入专业活力;网格员以安全与卫生保障为核心职责,每日巡查排查安全隐患,严格落实卫生清扫消毒流程,保障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

“比起市面上的托育机构,社区的独特优势在于能把各方资源拧成一股绳,让孩子们在学习之外,还能接触非遗、参与实践,得到全面成长。”永嘉社区党委书记郝阳阳说,“这份‘全’与‘专’,正是让家长们认可的地方。”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